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朝中的两派都开始在廷议上发表意见。
一个个名单被送上来。
南京六部、都察院的官员,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要冲进去。
甚至在廷议上,双方撸起袖子差点就干起来。
几日之后,皇帝看完内阁提交上来了票拟,还有吏部送上来的南京官员的人选奏表。
看完之后,崇祯说道:“周延儒,你说这一次南京爆发暴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被皇帝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发懵,因为皇帝之前在朝堂上怼人就已经阐述过南京暴乱的重要原因,怎么现在又问了?
周延儒回答道:“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新政。”
“那你说,朕现在又派一批人去,万一这批人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新政,朕又当如何?难道又杀一遍?”
聪明的周延儒立刻就反应过来了。
“陛下,这……”
“怎么?”
陛下,您这就是明知故问了,您自己心里已经有算盘了,非要借着臣的嘴巴说出来么?
周延儒有苦说不出,小皇帝套路一套又一套。
明明就是自己不想在设立南京六部、都察院等官员,自己不说,非要首辅来提。
虽然不太情愿,不过谁让周延儒现在就是狗腿子呢?
他立刻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南京这一次之所以闹这么大,是因为南京有另一个六部,他们虽然大多闲职,但在仕林中的影响非常大,联合勋贵,自然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了。”
“这股力量阻扰了朝廷的改制,臣以为,从此以后,不必在南京再设立六部。”
他此话一出,一边的吏部尚书王永光有些震惊。
“周阁老,你……”
“王尚书,此事非同小可。”
王永光说道:“没错,此时非同小可,就更不应该如此轻率提出来,金陵是太祖定都之地,怎可说废就废?”
这里面还牵扯到另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如果真的要废掉南京,就是在打朱棣的脸。
本来大明朝的首都在应天府好好的,为什么跑到顺天府来?
还不是朱棣。
朱棣当时迁都北京与两层考虑:
一、避开南京的权力旧贵,让自己的政策能施展开手脚。
二、北平作为北方重镇,立南京太远了,如果一直还待在南京,朝廷势必要在北平增加军队,这样不是在培养第二个朱棣吗?朱棣本身肯定是不干的。
所以迁都到他的老巢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优选。
但法统上,就处理好。
于是朱棣跑到北京,也不是说直接就迁都,而是说北平行在。
意思就是北平现在是皇帝临时待的地方。
等到北平的朝廷搭建差不多了,大家也都接受皇帝在北平了,再宣布说北平该北京,同时南京以为是大明朝的国都。
注意哦,不是陪都,是国都。
只不过大明朝有两个国都。
这样即解决了政治问题,又解决了军事问题,来解决了法统问题。
一举三得,简直是完美。
那么现在如果废除掉南京,就等于推翻了朱棣的法统问题。
于是大家在讨论南京取消首都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追溯到靖难之役。
想当年啊,就是朱老四起兵到南京,才导致多了个北京,导致现在南京首都被取消。
什么清君侧,首都都换了,这不就是造反吗!
这相当于这一口大锅摔在了朱棣的坟头。
嘿,朱老四,接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