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的根部特别肥壮厚实,叫做竹蔸,竹蔸可以用来做碗,不过不如陶瓷的碗容易清洗。山里人用来喂食猫、狗的盛具,一般都是用竹蔸做成,被称作“猫蔸”。
毛竹还能长出美味,就是根茎上长出的笋。笋在未长成竹子之前,还是实心的,外面有一层厚厚的笋壳保护,里面肉质肥厚,是非常不错的食材。
笋有春笋和冬笋之分,春笋能长成竹子,冬笋却不能。这是自然规律,毛竹根茎吸收养分,在冬季也会积累发芽,长成竹笋,不过因为季节不对,气候条件不足,最终又会烂在土壤里,变相改造了土壤,成为促进春笋生长的肥料。
江南山区有个奇怪的现象,一般都是黄土地,只有竹林下是黑色的土壤,哪怕是黄土地栽种竹子之后,也会逐渐变成黑色土壤,可能就与冬笋有关。
春笋生长特别快,一个季节过去,就能长得与成年竹子一样高,一年过去,就能开枝散叶,长成真正的毛竹。春雨贵如油,每当春雨过后,春笋生长的就更快,一夜之间就能长高数尺,“雨后春笋”成为形容生长特别快的俗语。
冬笋不能长成毛竹,却是难得的美味,相比于春笋,肉特别厚特别鲜特别嫩,因此常被山民挖来当作菜肴。因为长不出地面,挖冬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经验,可能整天竹林忙碌,也挖不到一颗。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竹根,因为竹笋都是长在竹根之上的,诀窍往往也就在判断竹根走向上。竹根的走向其实非常容易判断,植物生长习性,村杈都与根同向。
树木根系复杂,树杈生长方向随意,难以判定。但是竹子只有一条根,竹枝就顺着竹根的方向两边生长。哪边的养料充足,哪边的竹枝就生长的粗壮些,竹叶就生长的厚实茂密些,竹稍一般就向哪边弯曲。
说到挖冬笋的经验,就是上面讲到的这些原理,判断竹根走向,判断哪边养料充足,就在哪边刨开土壤,寻找冬笋。竹根一般都不太深,冬笋又都长出一定的长度,清理之下,不久就能找到冬笋。
至于看土壤的颜色,地表的变化,断定具体哪个位置有冬笋,那就只有经验相当丰富的山民才知道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生产队都是外来户,没有自己的竹山,到我感觉学会挖冬笋之后,也曾经到外婆家,跟随表弟到山上挖冬笋,出去一整天,表弟挖到一蛇皮袋,而我却一颗都没挖到。
毛竹的根蜿蜒生长,最前端的部位,和得也如笋状,一样肉质肥厚,味道不俗,越是竹林茂密处,越容易见到,深山人家也常采集食用,山民称为“竹节笋”。
冬笋、春笋和竹节笋,都可以晒制成笋干,山里人每家都会大量晾晒,大量贮存。经验丰富的人家,能将笋干制成透明状,是品质最好的笋干,叫作“明笋”。
到现在,一盘“冬笋炒肉”,依然是餐桌上最好的菜品,一袋“明笋”,已经价值不菲。
竹子的枝和叶,同样是宝,用来生火做饭,是非常易燃的燃料,火焰很大。常被收集起来,当作引火之用。
竹叶还是牛最喜欢食用的饲料,每当竹子砍伐倒地,总有孩童牵着自家的牛,欢快的啃食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