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2 / 2)

这样的艰苦日子,我们经历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到落实承包责任制之后,分田到户,生活条件改善,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已经不常见了。

建新农场穿着之所以鲜艳亮丽,是因为他们穿得都是“的确良”或者“尼绒”,相比于粗布衣服,花色更多,更加轻便舒适,也更加整洁好看。

但不如粗布衣服结实耐磨,农村人常年肩挑手扛,记忆之中,大概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在农村流行,父亲就曾经买过一件“尼子大衣”,穿着特别有风度。

在此之前,最好的衣服,也是黄色的军装布料制成的,童年时期,包括读初中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无论男女,身上永远是这样的一身黄衣服。和粗布衣服一样,都很耐穿,都能结实,特别适合田地劳动。

做一身黄色的军装式衣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颜色鲜艳,而且挺直,有这样的衣服也值得炫耀了。因为除此之外,所有的粗布衣服,要么是灰白,要么是深蓝,只有女式粗布衣服,才见有红白相间的花格。

农场人鞋子和袜子也有不同,冬天穿得是皮鞋,夏天穿的是凉鞋,里面竟然还穿着丝制的袜子。

原来有工作单位的人,夏天是不用光脚的,不但不用光脚,还有袜子穿,这是童年时代,通过建新农场的观察,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优越性,留下的最直观印象。

不过和其他农场不一样,建新农场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很少,或许是它不属于共大分校的缘故,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劳改农场。

父亲有个舅舅在宋埠天宝农场,我曾经跟父亲到那里做客,在那里就见到了许多农业机械,不光有收割机、插秧机等,还见到了推土机、耕田机,还有汽车和大型拖拉机,除了大型拖拉机,其它都是第一次见到时,感到非常惊奇,在近前观看了许久,被深深吸引。

当时大队只有一辆大型拖拉机,被当成了宝贝对待,但在农场却有多台,有些车头后面拉的不是车厢,而且犁、钯等各种器械,代替了牛耕地犁田,田间地头完全看不到牛的身影。

对父亲的崇拜,在见到他开大型拖拉机时,到达了顶峰。一次这辆大型拖拉机在我家门口路上掉头,道路狭窄转不过来,司机束手无策,父亲上去几下完成。

此前从来没见他开过拖拉机,后来通过翻阅父亲留下的大学教材,和他的讲述才知道,父亲就读大学期间,学习的正是机械专业,其中就有大型拖拉机的驾驶与运用。

联想到母亲就读的劳动大学,或许那个时代的教育,都深深的打上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都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辆大型拖拉机,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记忆中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生产队的集体粮,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拖运到公社粮站的,只记得农村人生急病或者有什么急事,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帮助运送的。

也因为是大队唯一的运输工具,所以驾驶这辆大型拖拉机司机,一直被大家羡慕。后来包产到户,这辆大型拖拉机就被这名司机得到,他也因此最先走上了富裕道路。

这名司机姓王,比我父亲要小上几岁,他是跟随他父母,一大家子从江苏迁来的。他父亲一直是大队的会计,戴个眼镜,斯斯文文,被尊称为文化人。

落户时间,应该与凤凰山综合队外来人员差不多,只是没有落户在凤凰山,而是落户在邻村。在当时的政策下,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村都有。

与四伯父在浙江被称为“江西佬”一样,这些外来落户者,根据迁来之地,也被当地人称为“某某佬”,比如“浙江佬”、“上海佬”、“江苏佬”、“湖北佬”、“湖南佬”等等。

建新农场现在还在,依然属于省里直管,可见其地位超然。现在还有自己的企业和大量田地山林。不过因为都是外来人员的缘故,返回的返回,遣散的遣散,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现在的建新农场,与当地农村相比,已经不见特别的优势。一些人甚至主动脱离农场,融入本地经商就业,到县城居住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母亲作为公社推荐的优秀农村青年,进入了冶城分校学习,据母亲和她的同学讲,他们的学生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劳动中度过的。

母亲和她的同学们,三年学习结束,根据“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又重新回到各自农村,有的成为工人,有的成为教师,有的的成为乡村干部,有的依然恢复农民身份。

回到村里,母亲最初担任的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据说有机会成为一名工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去成。与父亲结婚之后,彻底放弃了赤脚医生职业,专心操持家务,打理田地,又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最新小说: 大汉:从丝绸之路开始 这个up主是仙女 某霍格沃茨的防御课助教 穿越者大联盟 东京:我在山手线捡到问题少女 华娱从初恋这件小事开始 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我只是能灭世,又不是大魔头 从忍界开始变革 人在2024,系统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