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青年塘(1 / 2)

凤凰山东面山脚,靠近公路的农田中,开辟出一块空地,有一排平房,专门为知识青年修建,这些知识青年有男有女,全部来自上海,被当地人简称为上海知青,这里被叫成青年塘。

青年塘的名称来源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一地仅有,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地方叫青年塘,大的有镇,小的有村有组,奉新就有几处叫青年塘的地方,与这里一样,都是村民小组。

回溯知识青年的来历,与“上山下乡”运动紧密相连。1956年10月25日中央下发《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和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这种历史条件下,伟人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大量知识青年因此离开城市,下放到农村定居和劳动,首次出现历史新名词“插队”,专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生活劳动。

真正有影响的大规模“插队”,发生在刚开始不久,与前所未有的“红卫兵”运动紧密相连。“红卫兵”运动影响之深远,造成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对无数家庭造成影响,更改变了无数知识青年命运。

“红卫兵”运动代表着正式开始,短短三年时间,造成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学生因此滞留学校,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一起毕业的奇景,他们有一个震铄古今的响亮称呼,叫“老三届”。

为解决“老三届”就业问题,“插队”席卷全国,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史无仅有空前绝后。“插队”从这时开始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

那代人到国外留学也被叫成“洋插队”,留学回来下农村进农场到单位,因此又有了“洋农场”“ 洋兵团”“洋干校”之类的特定称谓。

父亲的大学生涯完全契合了“红卫兵”时代,1965年考入大学,次年“红卫兵”运动兴起开始,1968年大学毕业,“红卫兵”运动结束,正遇“插队”大潮。

他应该也算是一名知识青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被时代潮流拍打回农村。

最初落户附近青树大队,在凤凰山与母亲结婚,当了几年队长,在我出生的那几年,到大队新建成的民办小学当校长,直到1985年落实政策,才改变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初中教师。

青年塘的平房坐北朝南,青砖垒成比较简陋,“人”字房顶用木料支撑上面盖瓦,前有一条宽约一米的走廊,东西两头房间突出耳房,使走廊相对闭合,地面是泥土,墙壁没有粉刷,房梁之上没有楼板隔离,一眼能见房顶梁檀瓦片。

最新小说: 大汉:从丝绸之路开始 这个up主是仙女 某霍格沃茨的防御课助教 穿越者大联盟 东京:我在山手线捡到问题少女 华娱从初恋这件小事开始 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我只是能灭世,又不是大魔头 从忍界开始变革 人在2024,系统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