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多变,致使生存环境差异极大,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温热潮湿,还有的地方天寒地冻、干燥少雨,凡此种种,难以类举!
一个人千里远行,因为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极易染上疾病,轻则恶心、呕吐、腹泻;重则高烧不退,甚至丧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了。
好在中国人的祖先很聪明,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发明了一种药物‘行军散’,对治疗水土不服有奇效!
蜀军南征北战,士兵们却很少染病,就得益于这种药物了。
医圣-李时珍得到过‘行军散’的秘方,认真研究之后,又进行了改良,使其药性更加温和,也更加容易配置了,并记录在了《濒湖脉学》之中!
薛羽虽然没学会医术,却把《濒湖脉学》里面的药方背的滚瓜烂熟。
“请赐笔墨纸砚!”
“来人,给薛小友准备笔墨纸砚!”
“岩弟,帮忙!”
“好勒!”
薛羽口述,李岩执笔,把‘行军散’的配方原原本本写了出来。
此外,还有一个‘雪花膏’的配方,可以预防冻伤,辽东天气寒冷,冻伤一直是个大问题。
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各地抽掉来的兵马,不适应东北的寒冷天气,手上冻的全是血口子,连刀枪都挥舞不动了,又如何与女真铁骑厮杀呢?
女真人可是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中,身体极为耐冻不说,还有各种御寒的办法呢!
一个‘无极膏’的配方,专门治疗脚气的,大军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容易患上脚气,又痛又痒,苦不堪言,进而影响战斗了!
…………
薛羽一共背下十几张秘方,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都涉及到了,只要把这些药物配置好,基本上就能解决水土不服的麻烦了。
下一个,就是兵器问题。
薛羽浏览过很多军事网站,还看过无数军事小说,不敢说是个军事家(理论上的),那也是个骨灰级的军事迷了!
克制骑兵的办法,的确知道不少,有些还非常的霸道、残忍呢!
不过吗,考虑到当前形势,只能挑选几种简单、实用,并可以速成的兵器了。
还是薛羽口述,李岩负责描绘,一连画出了几样兵器图形:
白杆钩镰枪--全长一丈两尺,选结实的白蜡木为杆,安装上三棱形精钢枪头,一侧配带刃的弯钩,另一侧配上坚硬的铁环,重有七八斤!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想出了让步兵排列整齐、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对抗骑兵冲锋的办法了,且效果不错!
与传统的枪尖相比,这种三棱锥的穿透力更强,一扎就是一个血窟窿,想缝合都极为困难,伤者很快就会失血过多而死亡了!
一侧的锋利弯钩,是专门钩马腿用的,只要战马一倒下,骑兵也就失去威力了,近身肉搏的本领还不如步兵呢!
另一侧的铁环,则是砸击用的,专门针对女真人厚重的棉甲!
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再把多张棉片缀成很厚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放入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一副棉甲就制成了!
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还有极好的保暖效果、防御效果,非常适合在寒冷的辽东地区使用,故而成为了八旗兵的标配铠甲!
不过吗,棉甲可以抵挡刀剑、弓箭,甚至是火器,却唯独对钝兵器无能为力!
抡起白杆枪,用上面沉重的铁环,狠狠的砸在棉甲上,不会见到一丝血迹,却能把八旗兵砸的骨断筋折、五脏俱裂!
……
铁蒺藜--有四根伸处的尖刺,长约数寸,无论怎么扔出去,总有一个脚朝上!
这种东西对人用处不大,因为人会趟着地走路,进而把铁蒺藜给踢开,可是战马就没这本事了,只要被刺伤了蹄子,也就没法奔驰了!
只要撒在军阵前面,就能有效的阻止骑兵冲锋了!
三尺长的铁管,上面配上转柄,下面是螺旋形的尖头,两名士兵合作,一个负责扶持,另一个摇动转柄,几下就是一个小型陷马洞!
只要马蹄子踩进去,立刻扭成麻花了,马背上的骑士不摔个骨断筋折,也得大口吐血,失去战斗力!
……
薛羽、李岩配合默契,很快绘制了七八种兵器图形,还清楚的标明了尺寸大小,这样工匠见到之后,很容易就能打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