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潮大厦的会议室,温国良向蔡致良、郑一鸣、楚天行、葛瑞德等人介绍了目前恒隆银行收购海外信托银行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规划。按照温国良的说辞,政府方面已经松口,并支持恒隆银行对海外信托银行的收购,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以对外宣布。照温国良乐观的估计,年底之前应该就会完成收购。
“你这42亿的数字怎么得出来的,已经开始统计海外信托银行的资产了吗?”郑一鸣看着温国良准备的资料,询问了一句,温国良预计的收购价格为42亿港币。
“海外信托银行当初破产的原因,我就不再赘述了,一直到今天,巨量的债务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所以恒隆银行再收购海外信托银行的同时,必然需要承担这笔债务。而收购价格总不能低于政府当初投入的40亿资金,如此一来,我同花旗银行、百富勤投资通过对海外信托银行资产的评估,得出了这个数字。不过,还需对海外信托银行的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不过照我们三方的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花旗银行与百富勤的评估,郑一鸣都打过交道,还是比较认可的,随即点点头,接着问道:“海外信托银行还剩余多少债务,30个亿?”
“没有那么多。”温国良摇头,道:“海外信托银行破产时,大概累计35亿港币的债务,如今三年过去了,已经降到30亿以下。截止去年年底的数据,是274亿港币。”
“那就等于以70亿港币的价格收购海外信托银行,盈利方面呢,以恒隆银行目前的体量,别到时被债务拖垮了,还有这42亿的资金。”即便是不足30亿,这债务的数量也是与恒隆银行目前的体量相当的,郑一鸣并不看好恒隆银行的资金储备,却是道:“不过这毕竟是一家中等规模的银行,前程远大。”
“我并不觉得这27亿的债务会成为问题。”温国良先说出自己的主张,道:“恒隆银行一旦完成对海外信托银行的收购,总资产将暴涨400多亿,以如今港城的经济形势,即便是五成的信贷额度,未来5至7年的时间内,抹平这笔债务是不成问题的。蔡先生,诸位同仁,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只要40亿的投入,便可以掌控400亿的资金量。”
海外信托银行接近400亿的资产,主要是指银行的存款,虽然是属于客户的,却可以拿来用。
未来十年是香港,乃是东南亚的黄金发展期,所需的信贷也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毫无疑问,只有完成合并的恒隆银行,才有能力和实力在这场饕餮盛宴中获得相当的收益,况且还有金河投资的支持。蔡致良点点头,表示认可温国良的分析,关键是拥有400亿的资产。
“对于收购海外信托银行的42亿港币,我将之分割为三部分,自有资金,银行专贷,以及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温国良逐一解释道:“恒隆银行的自有资金不多,年底之前所能筹集的资金不超过5亿。银行专贷将是最大的一笔资金来源,预计达到25亿的规模,剩余15亿左右的资金,将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从股市筹集。如此一来,也可以确保恒隆金融集团对恒隆银行的绝对控股。”
恒隆金融集团是在恒隆银行的基础之上搭建的,除了恒隆银行和九龙立信保险,还有一些新注册的资产信托,基金,投资公司。
“渣打银行是怎么回事,也有意海外信托银行吗?”蔡致良问了一句。
“那倒不是。”温国良沉吟片刻,道:“此事说起来,同怡和有些关系。”
“怡和说动了渣打……”这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毕竟这两家都是英资企业,关系密切也纯属正常。
“最近怡和的凯瑟克先生正在同交易所申请,发行b股,以更好的控制怡和与置地集团。如渣打银行这样的英资企业,甚至中资的企业,都明里暗里地支持怡和。”温国良道:“此次恒隆银行,乃是天门置业出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家目前都不希望怡和出事。”
这也是没法的事情,事后才了解真相,或许应该加强同这些财团的联系了。
“剥离掉那些在内地的投资,花旗银行那边的意见呢?”蔡致良最后问了一句。
温国良道:“内地的所有投资加起来,也还不到2000万,他们并不放在眼里。”
“帮我约见一下翟克成。”既然一切都想好的方向发展,蔡致良也没有再多说的什么,照目前的趋势,同这位财政司长见一面,早些将此事定下来方是正理。
离开会议室的时候,葛瑞德追了上来,递过一份文件,道:“我这边拟定了一份投资计划,在大陆那边投资一些工厂,以便配合东来贸易行的快速发展的业务,请您过目。”
蔡致良收下文件,知道葛瑞德的目的,道:“我下个月同你一道去一趟大陆,资金方面的不用担心,我之前讲过,该是东来贸易行的,就还是东来贸易行的。这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再议一议,不要有什么疏漏的地方。”
葛瑞德道:“大陆那边经济疲软,破产的工厂很多,正是抄底的时候。”
“太古贸易那边什么态度,你问过没有?”蔡致良想起之前在洛杉矶听到的,收购太古贸易的计划。
“我在以前的同事那里,稍稍试探了一下,不过那边还没有回应。”葛瑞德道:“我约了史密斯下周四见面。”
“抓紧办这件事,尽快打开北美的市场。”蔡致良说完,便回办公室去了。
回到办公室,蔡致良还没将葛瑞德的计划看完,陈强得到消息,来到明潮大厦。
“陈叔,坐。”蔡致良笑道:“此次明秀日报锋芒毕露,想来震惊了很多人吧。”
“你这话说对了。”陈强坐下来,道:“想当初,明秀日报同信报同时创刊,眼睁睁地看着信报的销量从几千份到几万份,而明秀日报呢,却只能维持在几千份,总是不上不下的,说白了,当时只能仰望。看看现如今,随着去年《香港经济日报》的创刊,信报已经一日不如一日,连做明秀日报的对手的资格都没有了。”
陈强说的很是畅快,同十年之前相比,明秀日报与新报完全掉了一个个。新报创刊,要早于明秀日报两个月,也就是这么两个月,奠定了新报第一家财经新闻报刊的地位。就这么差之毫厘,明秀日报就只能跟在后面吃风,到最后连附尾翼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如今,明秀日报取代了新报,成为港城最大的财经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