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
他们又一次故伎重演,严厉地威胁说,你不罢董氏之职,我等就辞职:若此,则更遗命,革黜臣等,而进用元醇可!
这话说得很重了:意思是如果不严惩董元醇,就变更先帝的遗命,将八大臣革职,启用董元醇好了!
说这些话时,载垣、端华、肃顺态度傲慢,语气激愤,声色俱厉,唾沫横飞。《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
他们这次来势汹汹,显然比上次的集体罢工更加厉害。
这一次,两宫太后沉着多了,因为她们心里已经有底:一切隐忍着,等回京之后再算帐。
慈禧太后更懂得以柔示弱、以泪示懦。但是,什么都有分寸,不能一味地谦让,伤了自己的党人。她平静地说:非有他意,只是以建言罪人,有违治道,不合情理。至于垂帘听政,非我祖制,就听你们的。元醇之奏,不妨驳斥。皇上新即位,似乎不宜遽治言官之罪,阻塞言路。
这番话,合情合理,不卑不亢,说得八大臣无话可说,再看着她们泪眼蒙胧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八大臣很高兴,开始积极地准备回京,行宫接着忙碌起来。
八月十三日,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定于十月初九日甲子卯时,在北京举行新帝登极大典。
八月十四日,再颁上谕:择定九月二十三日辰时,大行皇帝梓宫由热河行宫回京。
八月十八日,议定大行皇帝梓宫离开热河行宫之详细礼节,并确定:两宫皇太后、皇上届时恭送大行皇帝梓宫上道,然后由间道先行回京筹备。
这样安排,也让部分肃顺党人感到忧虑。肃顺信任的吏部侍郎黄宗汉,就忧心如焚,明确表态:京师之行,颇可忧虑,应遍告众人!
北京方面,肃顺党人中的敏感人士,也感觉到可能有什么不祥之事将要发生,密札于是急送八大臣:恭王曾经秘密鼓动钦差大臣袁甲三、陕西巡抚等人上疏,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正踌蹰满志,哪里在乎恭亲王曾经鼓动什么?肃顺将这些疏章、密札扔在一边,漫不经心地扫一眼,哼了一声,不屑一顾的样子。
八大臣之一的杜翰,知道回銮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危险,他细看了有关奏章,感觉危机四伏,忧心如焚。他提醒肃顺等人,可是,肃顺根本不听,他全心全意地在思考着回京之后的人事安排和政务方面的当务之急。
杜翰给友人写信,忧虑地说:默考时局,变故正多。但愿不会有武唐之变,则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