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拍摄过程只是一个原始素材的积累过程,而后期的制作才是把这些素材只作为最终成品的关键步骤。
2001年电影的拍摄还是主以胶片为主,那在后期制作方面就需要用到胶片剪辑、胶片成影、调试盘等各种剪辑的专用设备。
这些设备动辄几十、上百万。而且由于过于专业,除了电影制片公司或者是电影学校外,市面上基本找不到拥有这些设备的地方。
平影之前所给的资金赞助只是明面上的资助,而这些设备的免费使用同样是不可活绝的扶持。
如果是平时,只要是平城电影学院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这些设备的使用权。
但现在电影的剪辑室、后期处理室和拍摄设备一样,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有的拍摄小组为了有多一点时间进行剪辑,更加愿意申请使用晚上的使用时间段。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通宵在剪辑室内过夜,宵达旦、日夜不歇。
这种时候就看得出简直是专业学校的扶持,对于学生的帮助有多大。
全球大学生电影节基本上不会出现个人参赛作品,都是全球各国的电影学院才有条件拍出完整的参赛影片。
这原本也是困扰秦砚的问题之一,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却不再存在。
因为秦砚这一次使用的是DV摄像机进行拍摄,胶片的剪辑方式与限制不再适用于数码储存的DV,绝大部分的剪辑工作都可以通过电脑完成。
秦砚此时正在自己家中的电脑上反复观看自己剪辑的素材,而在他的旁边还坐着两个人,分别是任越和谢北杨。
在拍摄前,秦砚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成片,他也想好了自己剪辑出来的最终版本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与画面。
在拍摄过程中,秦砚就已经收集到自己最需要的素材。不夸张的说,只要按照正常顺序进行剪辑,《古宅》的质量都能超过大半的参赛作品。
不过完美主义者秦砚当然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水准,秦砚现在就在反复进行观看,把自己认为需要调整顺序、可以后期调整的地方全部记下来。
至于刘正文和任越他们同样有各自的工作,脸上丝毫不见平时的轻松。
刘正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光线方面再给秦砚提出一些意见。
不同的光线、色调会让电影有完全不同的质感,而导演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偏好。
比如著名的《哈利波特》系列,一个连贯的故事,但是风格迥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光线和色调的运用。
前三部的导演是克里斯哥伦布,他的代表作《小鬼当家》、《怀胎九月》都是喜剧,所以他镜头更喜欢明亮、温暖的暖色系,霍格沃兹明显更像一个童话城堡。
而后三部导演大卫叶茨,在拍摄《哈利波特》之前,他的代表作《阶级》、《性/交易》、《咖啡馆里的女孩》与“犯罪”二字紧密相连,曾经那个充满幻想的魔法世界也因此笼罩上了阴翳与死亡的色彩。
如果是利用胶片摄像机进行拍摄,会有调色和调光这个过程。而dv的调光过程会更加简洁。
刘正文则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些有关于灯光的意见。什么样的灯光会让观众更加紧张,在黑暗与敞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剧情推动下的灯光该如何变化……
而任越的工作更加复杂。
秦砚按下暂停键,他对一旁的任越说道:“这个地方我要有脚步的声音,你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吧?”
任越点了点头,他是一名音效师,并不是配乐,而是在电影之中添加可以被观众感知,但是在自然界又能难采集的声音,风声、爆炸声、摩擦声、碰撞声……
他瞬间领会秦砚的目的,秦砚要通过根本不存在的脚步声,让人联想到所谓的第三个人的存在。
任越立刻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秦砚的要求给记了下来,同时他也写上了更加详细的内容——
为了与剧情对应,应该是布鞋走路发出的声音;面料与地面摩擦应该比较小;脚步声不能够特别的明显,因为鞋子上不应该有重量的存在……
这些都是任越根据电影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所推断出来的具体要求。
所谓的音效制作,并不是追求绝对真实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让观众被声音推动。
比如此处比较轻的布鞋在地面走过的声音。如果是在自然界之中的话,这种声音会比较轻缓,不能够带给人紧张感,但是为了要营造《古宅》的特殊氛围,那就一定要让脚步声更加的清晰。
现在任越大脑已经在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道具,什么样的材料,制造出这种声音。
整个过程相当的枯燥,秦砚有一些完美主义,他对于每一个情节的声音和灯光都有细致的要求。
可是对自己实力越是自信的人,在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时候就越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刘正文和任越都是如此。
比如说现在任越提出了,应该在这里烘加增加一段声音,用来衬托整个环节的氛围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