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数日,卫铉带着上清观老少来到梗阳,正式接管了尔朱彦伯赐予的田庄。而尔朱彦伯比卫铉所想的还要大气,他不仅没有让人搬走主宅里的粮食、农具、家禽、牲口,还将田庄三十七户奴隶尽数赠予卫铉,由此也可见尔朱智彪在他心中的地位。</p>
长方形一般的田庄主宅位于悬瓮山西北麓,距离晋阳并不远;虽不至于奢华壮丽,却也依山傍水,占地面积更是足有二十多亩。几十口人入住其中,还嫌空旷冷清。</p>
只是并州“重佛抑道”严重,要是再打上清观的旗号,等于和官府过不去;众人为了避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遂以“卫家庄”为名;卫铉从观主变成家主、郎主。</p>
卫家庄有田、有地、有房子,终于摆脱了流、氓身份,正式晋升为布衣、草民阶级。不过卫家庄并非是单门独户,而是一个中小型地主。除了来自上清观的六十三名老少,尔朱彦伯赠予的三十七户奴隶、一百七十二人,还有其他道观投奔而来的二十五名成年道士;累计下来,总人口高达二百六十人。</p>
薛怀恩认为人员来历太过复杂,尤其是三十七户奴隶里的成年男子,多数是叛军士兵,如果不用规章制度规范起来,新生的卫家庄必将陷入无序的局面,实不利于卫家庄的相处和发展。</p>
卫铉深以为然。他鉴于师叔薛怀恩足智多谋、见多识广,遂任命他为卫家大总管、任命老成稳重的师叔邹烨为副总管,两人负责协助卫铉总揽卫府内外所有大小事务。</p>
师叔司马信为第一管事、师兄姜衍为第二管事,掌管卫家庄田地、山林等外事。师伯梁伦、师姑赵溪分别为第三、第四管事,主管收支、吃穿等内部事务。师叔陈晖和岳松为第五、第六管事,管规章制度、奖惩事。师伯郭平、师姐慕容紫烟管教育……石忠和刘朝、徐义皆为管事,协助卫铉抓文武事。</p>
所有有职司的人,个个能写会算——这也是道家特有的优势之一;只因道家走是的精益求精的精英路线,凡是成年男女,多数识字、识图、识数、会画符、懂些药理和风水学。</p>
其他道观卫铉不说好,可拥有数百历史的上清观确实是如此;他这些长辈同辈固然不是什么博大精深、学识渊博的大儒,但是处理和记录简单的日常事务,却不在话下。</p>
忙碌几天,一大家子还未从高兴中缓过劲来,薛怀恩一脸纠结的向卫铉说道:“家主,能不能把奴隶还一部分给尔朱公?”</p>
“为何?莫非蓄奴犯忌不成?”卫铉见其神情不好,心中也不禁紧张起来。</p>
“那倒不是。”薛怀恩无奈的说道:“朝廷从来不禁大户豢养部曲、奴隶。如今百业萧条、人不如犬,大户若能豢养无处就食的流民,反而解了朝廷一大困扰,否则必将聚众霍乱地方。问题是家中供养不了惩多人。”</p>
卫铉一时间傻了眼,他以为蓄奴犯忌,不想竟是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默默的在心中算起了账来。</p>
大魏王朝计量承汉制,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一斤约等于后世四两,以维持生命这个标准来算,一个成年人一天口粮少说也要一斤;一石粮食则勉强让一個成年人维持三个月。如果是在异常消耗体力的农忙时节,一个人起码需要三到四斤主食。</p>
家中二百六十人,成年男女占了六成左右,正处于长身体和能吃阶段的孩子占了两成,剩余两成是老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p>
平均算下来,一季最少要三百石。</p>
除了人,还有尔朱英娥赠送的二十匹战马。而战马比人还要挑剔,如果精料不足、伺养不周,再好的战马也会变成只能犁田和拉车的驽马。往低里算,一匹战马一天至少要进食五斤粮食,方能保持应有的体力,因此一季又将消耗七十五到八十石。</p>try{ggauto();} catch(ex){}
人畜生累计下来,一年光是粮食就要一千五百石以上,一个月则是一百二十五石。</p>
而这,还是最低来算。</p>
再看尔朱彦伯赠予的十四顷良田,看似很多,可是以今时的产量而言,一年能有多少石?如果交了税,又剩多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