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沈海的父亲沈旺“啊”的一声,直接晕死在堂下。朱肃只瞥了他一眼,无暇去理会这位平日里颇为无间的“合作伙伴”,继续道:“所以,和尚你是看出了沈家的异样,故而今夜故意坐镇在这沈园,捉住了这沈家的马脚。是吧?”</p>
“这沈家人好大的狗胆!”朱樉厉声道。</p>try{ggauto();} catch(ex){}
“刺杀亲王?本王今日便让你等九族,在这大明烟消云散!”</p>
沈家人顿时大声喊冤起来,被朱樉一身蟒袍所慑,多有人经受不住朱樉威压,也直接晕了过去的。更有人起身大骂那沈海不止,场面一度纷乱。</p>
“那马奉孙对他这么说,这蠢货就这么傻傻照做了?”朱肃捏住了鼻子,嫌弃的看着那个之前还敢对自己叫嚣,此时却已经被吓出一滩不明液体、冒出骚臭味道的沈海。“马奉孙又不是他的亲老子,他这么听那厮的话干嘛?”</p>
“沈海自然不会那样乖乖听话。”见底下一片悲欢百态,姚广孝双手合十。“是马奉孙为他准备妥了后路。”</p>
“马奉孙告诉他,他有海面上的门路。无论是成是败,只需沈海往海上一钻,我等自然没法奈何他如何。”</p>
“若是事成,沈家便可独吞玻璃生意,从此飞黄腾达。”</p>
“若事败,所牵连的,也不过是沈家嫡系正支而已。他沈海却是旁支,正支是死是活,反正他漂流海上,与他也无涉。”</p>
“他沈海自可以寻一处海外之地,另起炉灶……”</p>
“呵,倒是打的好算盘。”朱肃冷笑。原来是打算偷渡跑路,从古至今这些罪犯蛀虫打的倒都是一般的算盘。</p>
“马奉孙说的海面上的门路,是什么门路?”他一旁的朱棣顺口问道。</p>
“阿弥陀佛,回四殿下,是倭寇。”姚广孝道。</p>
“……是什么?”朱肃感觉脑子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忍不住一怔。</p>
“回殿下,乃是倭寇。”姚广孝淡然回答。</p>
“倭寇!”</p>
朱肃只觉得脑海之中豁然开朗,一直紧紧关闭的某一扇门,此时已骤然间打开了。</p>
“老五,你是想说……”看到朱肃的模样,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什么。</p>
“那些余孽所说的所谓‘大军’,指的就是倭寇?”</p>
“必然如此!”朱肃斩钉截铁。</p>
从前些年老朱建立大明开始,有明一朝,南方倭寇之乱,便始终不曾断绝。</p>
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伤居民,夺财货,沿海之地皆患之。”。</p>
洪武二年,“倭人寇淮安”;洪武三年,“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此后没有一年,大明沿海不被倭人入寇劫掠的。</p>
乃至于之后的洪武七年,日本国僧人入明贡马及方物,明朝却之不受之事,老朱反而下国书指责日本天皇“内损良善,外掠无辜”,命其即日整治倭乱,却并无回音。</p>
但是真较真起来,其实所谓的倭寇,并非全是来自于日本的“倭人”。元末之时,倭乱其实并没有如今这般剧烈。那么为什么明初之时,老朱整顿民生、设立卫所,沿海倭乱反而加剧,几乎蔓延东南全境呢?</p>
史书上有答案:“张士诚、方国珍等余党导倭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p>
是的,明初之时,倭乱之所以骤然加剧,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老朱彻底击溃了以张士诚、方国珍为首的诸多武装势力。</p>
这导致了部分仍忠于张、方的地主豪强,多亡命于海外,窃居海岛,伪称倭寇,而为东山再起。</p>
这无异于给本就严峻的东南倭患,又打了一支“强心剂”。</p>
也就是说,这些张陈余孽,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真正力量,他们所仰赖的所谓“大军”,压根并非是什么天灾,也不是什么难民。</p>
而是那些漂流在海外,对大明虎视眈眈,始终打算伺机而动的“倭寇”!</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