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自己也喝了口茶,口气也不再如方才那么生硬:“编史修撰是本院重点事务。你们身为史官,自纂修典籍为主,眼下当务之急,乃是编纂《大华正典》。”</p>
听到《大华正典》四字,两人都是微微抬起头,露出凝重之色。</p>
“眼下本院之内人手不足,编纂《大华正典》之事进展缓慢,本来本官还打算让你们熟悉一下院内章程典制,但奈何蔡丞相多次下文催问进度,本官想让你们参与。李编修,本官听闻你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能。”</p>
李易心知高阳要给自己派任务了,立即道:“确实记忆力不错,令学士见笑了。”</p>
高阳捏须道:“太好了,李编修,你需知翰林任官与其他官员不同,虽也是三年一考,九年为考满,但除了讲读效劳,书成叙迁,若不考满不得升迁。李编修能真能博闻强记,擅旁征博引,那么于编纂《大华正典》一事大有帮助,那么书成之日,本官也会为你向天子叙功。”</p>
高阳这话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先说考评在自己手上,随时可以给你个差评,但另一边又说若是你给我努力办事,可以给你升官。换了正常人怕得罪上司,都会按高阳吩咐行事。</p>
李易心想,我哪有时间去修史啊,十月份还要成亲呢。当下道:“多谢高学士对下官的赏识,但下官初入玉堂,自知才疏学浅,还是多学多看为重,向高学士以及诸位前辈请教学习才是。另外,下官被那夏国奸细李永利打成重伤,头脑昏昏,骨伤还未痊愈,今天就是来报到,拜见高学士和诸位同僚。皇上准我休息到今年底。下官力有未逮,怕辜负学士的重托啊。”</p>
高阳一愕,没想到李易拒绝了,他本要批评一番,但李易说得这么谦虚,又说自己重伤未愈,皇上准他休息到年底。突然想起,他们家有两个宗师,定是走了皇上的后门,顿时令他无处指责。当下高阳重重地哼了一声,又狠狠地瞪了李易一眼,来表示他的不满。</p>
高阳看向高峰问道:“高修撰呢?”</p>
高峰看了李易一眼,知道他后台硬,不怕得罪上官,道:“高学士,下官自幼熟读史传,本朝前朝之典章法度甚有心得,自觉可以胜任。”</p>
高阳开心一笑,道:“关键时刻还是我们高家的人顶得上。”</p>
走出玉堂,高峰担心地问:“安邦,你为什么拒绝了高学士呢?虽然你不怕他,但是我们的前程掌握在他手里呢?如果你有困难,我来多做一点就行。”</p>
李易看得出高峰是真的关心他,心中感激,道:“谢谢高兄,我除了和高学士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就是我初步定于今年十月成亲,事情太多。怕误了编史这等大事。”</p>
高峰笑道:“原来如此。安邦喜事连连,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哈哈。愚兄提前祝贺了。”</p>
李易拱手道:“多谢高兄。”</p>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天,谈论着翰林院的趣事和朝廷的八卦。李易发现高峰虽然年纪比他大几岁,但性格却十分开朗,很容易相处。两人相见恨晚。</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