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为孩子提供更好更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等问题,在晓晖回家期间,曾不止一次的企图同她商讨,却因未能引起她注意而作罢。估计,即或商讨下来,十之八九也难有什么好的共识。想想这家庭教育,也绝非什么高不可攀的深奥学问。从因果层面来讲,养育子女不外两大根本问题。一是保障必须的物质营养条件,二是保障心理健康的精神营养条件。就物质条件而言,当前尽管算不上富裕,但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满足健康心理成长的需要。</p>try{ggauto();} catch(ex){}
仔细推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三四岁之前主要是得有人在前面带动示范,此后将需要逐步站在后面推动。学龄前的孩子,对接收知识、道理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模仿能力很强。如在卖米饼前后,小睿说话的口音,都曾随着环境变化而几度变化。这,让成年人几乎很难做到的事,他却能够轻易做到。</p>
自从将小睿带回老家后,由于避免了家庭内在的直接对立冲突矛盾,基本排除了前面买醋后面指着鼻子说不酸的拆台效应,从而成功树立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形象,完全达到了在前面拉动的应有效果。接下来,孩子需要以精神力量,站在后面为其鼓劲、加油,这是一个重要转折。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仅仅依靠在前面拉动的效果,必将日益降低。</p>
由于抄袭、照搬的经验容易受到质疑,对孩子未来的作用并不特别重要。只有他自己实践出来的经验,才是他未来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放手让他广泛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过程与结果都不重要,关键是需要适时帮他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其中一些简单道理。如此,既可以避免产生严重依赖思想,又逐步锻炼并提高其观察、鉴别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只需具备一个原则性框架,更多的是让其自由发挥,侧重发现、发掘,培养其优点,鼓励其积极向善,尤其是与人为善。</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