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齑蘸水】</p>
【八和齑蘸水: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2】</p>
…………</p>
陆行鸣看着调好的一大碗蘸水,脑海中的食神水晶再次抽空变得黯淡无光。</p>
调味蘸汁中的熟栗黄不仅增加了齑的色泽,还带来了独特的栗子肉甜香,白梅则通过泡水等方式参与调味,使得蘸水更加清澈。</p>
此外,蒜、姜、橘皮等原料的加入也为八和齑的色彩增添了一定层次感,生成一种金黄色的外观……</p>
…………</p>
八和齑是西汉智圣东方朔发明的蘸汁,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p>
这种复合型调味品,盛行于三国两晋,徐州的湖海之士陈登,尤其喜爱此味;</p>
南北朝时期进入到寻常百姓家,成为当时风靡华夏的调味蘸汁,并详细记载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p>
这种蘸料由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原料制成,主要用于蘸生鱼片。</p>
…………</p>
作为生脍食材的专属蘸汁。</p>
八和齑蘸水,兴也生脍,败也生脍。</p>
夏商时期,殷商开国功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王道”。</p>
这使得中华美食文化的起源格调,就遥遥领先于茹毛饮血、头皮作靴的蛮夷文明。</p>
…………</p>
鼎指的是炊具,俎则是割生脍的砧板。</p>
水产鱼介的肉质肌理更为细腻柔嫩,对刀具和刀工提出很高要求,掌握先进冶炼工艺的文明,才能铸造此等割烹厨具。</p>
春秋时期,食脍之风极盛,孔子也喜欢吃生脍,故《论语》中有“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p>
但是,生脍的风险极高,淡水鱼吃进体内,易滋长寄生虫而生病。</p>
狂热的鱼脍爱好者陈登,顿顿食用鱼脍,导致胸中烦懑,面赤不食。</p>
华佗用汤药医治,吐出整整三升的寄生虫,救了陈登。</p>
后面,陈登又作死开始吃生脍,最后死于寄生虫病。</p>
…………</p>
唐宋之后,生脍的寄生虫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就渐渐被淘汰了……</p>
八和齑蘸水也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p>
…………………………</p>
陆行鸣通过【食神】能力,在港综世界复活了这一道两千年前的蘸汁。</p>
并且通过食神水晶的强化,激活了【八和齑蘸水: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2】效果。</p>
“三尸九虫”是道教对人体内部寄生虫的称谓。</p>
…………</p>
唐代尊崇道教,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开元道藏》,其中有一部《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p>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中绘制有三尸九虫的形状,与现代观察到的蛔虫、绕虫、钩虫、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等寄生虫基本一致。</p>
道门认为三尸九虫作祟会使人速死,为了除去三尸九虫,求取康强长寿。</p>
…………</p>
永灵业火恢复淡水生鲜活力之后,食材内部的寄生虫问题仍然存在。</p>
而【八和齑蘸水】通过食神强化,蘸料食用,触发【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2】,正好可以祛除生脍中的寄生虫。</p>
…………………………</p>
陆行鸣在烤架锡纸上放两片姜,然再撒上一层适量的海盐,撒盐的时候,控制不要撒太多盐在蟹脚上,以免过咸。</p>try{ggauto();} catch(ex){}
接着用锡纸将大闸蟹紧密包裹起来,为防止锡纸破又包一层。</p>
烤制几十分钟之后,陆行鸣取出大闸蟹,敲掉表面的盐块,跟众人分食。</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