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嘉三年三月。</p>
陈帝授安成王陈顼中书监,掌出纳王命,总领中书省事。</p>
又以太子伯宗入中书省,参预省中诸事。</p>
————</p>
且说这南陈官制承自萧梁,有尚书、门下、集书、中书、秘书五省。</p>
御史、谒者二台。</p>
又有春卿太常、宗正、司农,夏卿太府、少府、太仆,秋卿卫尉、延尉、大匠,冬卿光禄、鸿胪、太舟等十二卿。</p>try{ggauto();} catch(ex){}
太子东宫,亦有詹事、庶子、舍人、洗马等属官。</p>
地方上,则为州、郡、县三级。</p>
诸多官署之中,素以尚书省权柄最重。</p>
其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尚书,分理二十一曹政事。</p>
六尚书分理选官、礼仪、财帛、户口、刑狱、兵马六种事务,实际与后来的六部相差仿佛。</p>
而陈国建立以来,为巩固皇权,陈霸先、陈蒨两代君主,致力于提升中书省地位,于省内分设二十一局对应尚书二十一曹,大削尚书省权势。</p>
是以新任中书监的安成王陈顼,虽然表面上只多了个二品的职衔,理论上却有了左右陈国大政的能力。</p>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毕竟中书省的实权中书舍人们都还是陈蒨的人,更遑论陈顼身边还时常有个太子陈伯宗跟着,名为修学治政之道。</p>
但实际上,他陈顼在此之前为政经历亦少,单说为政,这中书省内除去陈蒨,恐怕便要数中书舍人刘师知最为擅长了。说到底,皇帝和太子还是不放心自己罢了。</p>
陈顼半是思量着,半是在桌案上写写画画着些什么。</p>
这正是他上任以来,皇帝托付的第一桩要事。</p>
主持地方官吏的职田改制。</p>
职田制度其实自东汉以来一直便有,南朝四代宋、齐、梁、陈,因循沿革,未曾废止。</p>
陈顼在关中时,亦见过北周官吏的职田。</p>
在北周,职田更像是均田制的一种变异。</p>
毕竟在均田制下,国家的征税单位是获得授田的丁口,职田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授田方式,相当于将丁口的征税权授给了得田的官吏。</p>
但南朝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没有均田制的存在,朝廷无法掌握实际存在的丁口,是以往往以各种苛捐杂税来解决税基不足带来财政问题。</p>
陈蒨此次的改制,实际上是要用朝廷掌握的荒田,去吸附那些游离在朝廷控制之外的丁口,从而用税基的扩大,来解决胡乱征税的问题。</p>
其难点不在于给每级官吏确定具体的职田亩数和每亩征税的税率。</p>
而在于解决两个问题。</p>
一、确定现在朝廷能够掌握的荒田数量和品质。</p>
二、如果现在朝廷掌握的荒田明显不能满足职田制改革的需要,那该用什么方式去获得足够的职田。</p>
对于第一个问题,陈顼的办法是从中书省抽调书吏,作为朝廷的代表下到郡县去核验,清查。</p>
好在第一阶段的改革只涉及到陈国控制力最强的三吴地区,应当不会出什么乱子。</p>
对于第二个问题,陈顼则从建康城外的军屯中吸取了经验,他计划向陈蒨提出建议,新设一支专门开垦田地的队伍。</p>
或许最后可以由自己来掌握这支屯田武装。</p>
正思量间,陈顼却见到一旁太子陈伯宗身边侍立的高大少年,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p>
这少年名为林鹤,据说是太子翊军校尉任忠麾下的部曲,虽是个聋儿,却练得一身好武艺,自太子入中书省来,其一直侍奉在太子身侧,形影不离。</p>
陈顼不想惹上麻烦,便故作不知,又开始伏案书写起来。</p>
算算日子,叔宝与敬言,也该从襄阳归国了罢。</p>
看着眼下渐渐干涸的笔墨,陈顼渐渐出神。</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