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石感慨。</p>
搜身盘问过后,他顺利来到集市,找到老徐头。</p>
“既然你想清楚了,就跟我来吧。”</p>
老徐头儿倒也没客气,收下东西后牵出一辆驴车,带他出城:“我带你去找我儿子。”</p>
大盛军户,是世袭制。</p>
假如你父亲是军户,那么你家祖祖辈辈都是军户。</p>
父亲干完儿子接班,即便没有儿子,也会从族内找其他男丁补充,以此来维持军队数量。</p>try{ggauto();} catch(ex){}
按照老徐头儿的说法,军户户籍是有数的,放在鼎盛时期很少会招收外人,如今想招人,却很难招得到了。</p>
建国初期那会儿,军户待遇很不错,按家里人口发粮饷,免费习武,冬天还发冬衣,生活水平普遍在中农以上。</p>
可慢慢的,一切就都变味了。</p>
军田数量不知怎么就越来越少,士卒们的劳役越来越重。</p>
老徐头儿说他刚参军那会情况最严重。</p>
很多军户仅靠粮饷吃不起饭,不得不去给附近的乡绅、武馆当佃农,更有甚者几乎沦为家奴。</p>
走投无路之下,很多军户干脆逃跑。</p>
有段时间整个凉州卫,逃跑人数达到夸张的一半之多!</p>
直到后来内阁首辅严良上任,耗费十年心血力挽狂澜,才让卫所制度维持至今还未崩溃,但战斗力却是很低下了。</p>
凉州边疆名义上足有二十九卫,十六万余军户士卒,实际上能有十万往上就算不错了……</p>
真正镇守长城的主力,是督师大人手底下的八大镇北营,那才是震慑蛮族的精锐之师。</p>
八大营待遇优厚,但是只収精锐,只有先在卫所混出名堂,才有机会加入镇北营。</p>
两人一边聊着,不知不觉间就离开鄱阳县城。</p>
鄱阳县城以西,是虎头山脉,以北,是边境长城。</p>
县城和边境长城中间,就是军队所在之处。</p>
卫所驻扎并非电视里的大片大片的营帐,而是建造了一个个居住的乡村。</p>
如果不打仗,士卒们也就过着日出耕种日落回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p>
各个乡村之间的军营,相当于指挥所和训练场地。</p>
“鄱阳县虽为边境,但因为有龙虎山脉隔着行军困难,一般不需要直接面对蛮族的大部队,往往都是小股的骑兵,相对而言还算安全。”</p>
“吁——”</p>
老徐头儿把驴车停在军营外,示意少年跟着进去。</p>
“你要参军?”</p>
老徐头属于老来得子,他儿子年纪不大,约莫不到三十岁,留着短须,精神十足。</p>
得知是老爹熟人的孩子,也没多问,帮忙登记入册。</p>
“军户每年免粮税。”</p>
“如果你是一个人的话,月饷四钱银子,有妻子的七钱银子,五口以上一两银子。”</p>
“我爹说伱会打猎?”</p>
老徐头抢先说道:“小石头可了不得,鄱阳县城外方圆几十里的村村落落,如今都知道他是打猎的好手!”</p>
徐斌点点头:“你之后如果当不上武卒,也不用去阵卒,可以当弓兵,月饷有一两五钱银子。”</p>
来到军营里负责管理军籍名册的登记上报,又领了一身旧甲,一顶红笠帽,和一册功法秘籍。</p>
泛黄的线装册子封皮上,写着《兵卒基础枪法》四个大字。</p>
拿好东西,才此刻开始,陈三石就是一名大盛朝的边疆士卒了。</p>
他所在的单位全名,叫做“安定府戍边前卫鄱阳左军千户所”。</p>
“最近零零散散,也算是招了些人。”</p>
“明天你正式来营报道,到时候百户大人,会在演武场上讲话,并且向你们传授武艺。”</p>
“记得好好准备准备,参军一开始的表现,关乎着你一辈子在军中的前途。”</p>
“一旦沦为阵卒,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往上走。”</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