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二三年的十月八日,那时我绝对想不到九十章的第三卷会写到二四年的六月三十日。</p>
区区二十万字,整整八个月。</p>
在这期间,我半辈子所得过的病基本复发个遍。</p>
不说远的,就在六月中旬,因为焦虑症的躯体化,我差点以为双腿废了再也站不起来,满心想着重度肌无力、渐冻症之类的鬼东西,和运营官抱头痛哭。</p>
现在想来很搞笑,只能说人类的身体真的很奇妙。</p>
照例总结一下本卷。</p>
首先是文笔。</p>
结论是对比前二卷有进步。</p>
对于写作量颇大、行文已经很流畅的人来说,要提升这方面主要在词汇量、意象、炼字、修辞技巧等方面下功夫。</p>
因为这一卷更新得慢,期间我读了不少古诗词、现代诗与文学名作,所以虽然依旧是一遍出稿,提升还是较明显的(自以为)。</p>
当然,我会把文笔更多聚焦在氛围的塑造以及描写的精确,而不是过分追求每个画面的细节与实感。</p>
文学的严肃与先锋本身很大程度在于推陈出新,在于对过去创作习惯与规训的颠覆。</p>
网文是网文,网文读者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习惯于代入而非有距离的审美。</p>
我不会忘掉这一点。</p>
第二是人物。</p>
结论是对比前两卷大有进步。</p>
这一卷主力塑造的人物有洪范、段天南、风间客。</p>
次要的有古意新、唐星晴、风乘意。</p>
篇幅极少但用了些心思的有唐少游、徐运涛、李希奇、甘德寿、风天青、龚正平。</p>
有一些在于突出特质(段),有一些在描摹变化(唐),有一些在于立体多面(风),描写方式或正面(古意新)或侧面(风间客)。</p>
总的来说在比第二卷更短的篇幅中塑造了更多更好的人物。</p>
我们常说写人物要深刻,但这一卷写下来我的经验是“深刻”二字重点在“刻”不在“深”,强行追求深度只会导致浮夸。</p>
小说作为载体,信息密度太低,表达的复杂性依托于故事、受限于人物,与论文专著相比肤浅可笑,求“深”是吃力不讨好。</p>
但小说相比专著可以传递体验,这是它的优势。</p>
所以在这一卷,我开始意识到人物要真实深刻就必须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发展的连续性,并以此构建它们的行为。</p>
譬如段天南。</p>
他不是我写死的。</p>
他的死亡具备内在的指向,是他的性格、愿望与外在环境互相作用后的必然。</p>
而他的性格与愿望又基于他的出身、天资、成长过程中建立的认知。</p>
上述是人物内在的基础,有内在以后便能“发现”他外在的行为。</p>
譬如逐日、砍树、与雪崩角力、传播武道、反抗暴政。</p>
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他性格上的豪迈与粗犷,也反映出他一直对自己的理想、处境、结局有清晰认知——一人与天地角力,死亡是唯一的结局。</p>
再比如风乘意。</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