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林建伟在忙完彤彤大厦建设的前期工作之后,将目光转向了珠三角各地在上面清理完三角债之后,仍然濒临倒闭的企业。</p>
“三角债”不是个人之间的债务,而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你欠我的债,我欠他的债,他又欠你的债,正因这种混乱不堪的循环欠债,人们才将其形象地称为“三角债”。</p>
其实,“三角债”问题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就已显露峥嵘。自1985年开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账户上“应收而未收款”与“应付而未付款”项目的数额大幅上升。</p>
据统计,到了1988年,全国“三角债”约有320亿元,至1990年初已猛增至1000多亿元,1990年底更是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增速超乎人们的想象。</p>
从1990年开始,经过3年多的时间,到1993年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已基本完成。</p>
这项工作大大缓解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改善了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的效益,有效遏制了三角债迅猛蔓延的态势,防止其造成经济混乱演化为全面衰退,避免了出现停产、半停产和职工下岗等现象。</p>
虽然三角债已清理完毕,但是仍有不少私人企业到了1995年陷入了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的问题。</p>
林建伟立即行动起来,带着一帮已细分成机械组、电器组、液压组、动力组的伟彤工贸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前往珠三角各地,让这帮技术人员对多家濒临倒闭企业的所有旧机床、设备的评估。</p>
林建伟自己则侧重评估这些企业名下厂房、地皮、房产等固定资产。</p>
这一波小试牛刀,尝试打包收购这二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公司,然后将其分拆卖掉,不仅让林建伟赚了两千多万现金,念彤皮包公司名下也增添了分散在珠三角各地的二十几间商品房,十几间商铺。</p>
更关键的是伟彤工贸公司锻炼出了一支协力合作的技术团队,将业务扩展到了粤省之外,在苏、沪、浙、鲁四省发展了多个拆家。</p>
而且林建伟的收购、维修、翻新、转手销售业务,也已正式从简单的收购旧机床、设备,维修翻新之后再转手卖出去,直接跨入到了整体打包收购公司,然后再将收购到手的公司分拆、肢解,然后再一一消化掉,将其卖得一干二净。</p>
忙完了这一波收购之后,时间已来到了1996年2月中旬。</p>
林父担心林建伟今年春节回家之后,触景生情,于是便假托林建伟的姑妈林阿妹有事找林建伟,在2月12日主动打电话给林建伟,让他今年春节去潮汕老家的姑妈家过年。</p>
林建伟明白林父的用意,他也想着自己回梅花村之后,会触景生情,便应了下来。</p>
2月15日,林建伟和陈坚夫妇辞别之后,与李顺一起,开车前往潮汕老家。</p>
潮汕到松口镇才两百公里左右,李顺开车将林建伟送到林建伟姑妈家之后,便开车直接从潮汕返回梅花村,等到年初六再来接他回广州。</p>
林建伟刚拎着一大堆礼物进了他姑妈林阿妹的家,便看见自己姑丈陈军和一位五十多岁的人,一位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已在家中的小客厅泡潮汕功夫茶。</p>try{ggauto();} catch(ex){}
这两人姓马,林建伟1988年春节与林父回潮汕老家,来他姑父家里时便已认识这两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