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野轻轻啜饮一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酒,确实非同一般。</p>
他转向刘元海,好奇地问道:“三大爷,你这酒是从哪儿弄来的?味道真是独特。”</p>
刘元海得意地笑了笑,捋了捋胡子,说道:“这可是我珍藏多年的好酒,一直舍不得喝。今天看你们回来了,才特地拿出来与你们分享。”</p>
“说起这酒还有个故事呢……”</p>
“那会儿还是民国初。有一天,我爹去南山洼砍柴,发现一帮猴子们正在往一个大树洞里丢水果……”</p>
话说民国初年,在刘家庄南山洼的深处,刘元海的父亲刘洪山如往常一样去砍柴。</p>
那天,阳光透过树梢,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他挥动斧头,砍下一根根粗壮的柴火,心中盘算着今天的收获。</p>
突然,一阵猴子们的嬉闹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抬头望去,只见一群猴子正在一棵大树的洞口忙碌着,它们纷纷将手中的水果丢进洞里,仿佛在举行一场神秘的仪式。</p>
刘洪山好奇地走近,想要一探究竟。他躲在树后,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群猴子。</p>
只见它们有的跳跃,有的攀爬,有的则在地上捡拾水果,然后一一送进洞里。</p>
这一幕让刘洪山感到十分惊奇,他从未见过如此有趣的景象。</p>
突然间,一个传说中的故事在他脑海中浮现。“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候儿酒?”这个念头一出,他腹中的酒虫便被彻底勾起来了。</p>
于是,刘洪山放下了砍柴的斧头,选择在此潜伏下来。他耐心等待着猴子们的离去,渴望一探究竟。</p>
猴儿酒,据传是山中诸猴采百果于一洞,始为贮藏越冬粮食。</p>
但若当季不缺越冬粮食,猴儿们便会忘记曾储藏过一洞百果,然后这一洞百果便逐渐发酵,而后酿成一洞百果酒。</p>
当那群猴子渐行渐远,刘红山迅速走到树洞旁,细心地观察起来。果然,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p>
刘洪山的双眼闪烁着渴望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趴下身子,将头伸进洞内。</p>
他用手捧起一口甘甜的果酒,一饮而尽,那滋味仿佛能驱散他所有的疲惫。</p>
细品这猴儿酒,酒精度数适中,与一般的米酒相差无几。细品之下,一股果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p>
可惜他身边只有一只皮囊用来饮水,将之灌满之后,却仍依依不舍。</p>
于是,他再次俯下身子,贪婪地畅饮,仿佛要将整树洞的酒都吸入口中。</p>
这低度数的果子酒,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后劲。刘洪山在不知不觉中过量饮用,眼皮渐渐沉重,最终在大树旁沉沉睡去。</p>
他这一睡不要紧,他沉睡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那群猴子归来时,惊怒地发现了刘洪山这个不速之客。</p>
这帮猴子们发现家被偷了,顿时恼怒不已。拿起石头、树枝就丢向了刘洪山。</p>
刘洪山是被痛醒的,他摸着满头的包,在群猴的攻击下,狼狈不已的逃窜了。</p>
到了家,他才庆幸不已,幸亏这帮猴子们及时回来把他打醒了。</p>
否则,这要是在山里睡上这么一宿,不是喂了蚊子,就是被野兽们裹腹了。</p>
不过,也不是一点没有收获,他跑回来的时候还没忘记带上那袋果子酒。</p>
再后来,喝完猴儿酒的刘洪山,又惦记上了那个树洞里的猴儿酒。</p>
当他重新找到那个大树洞时,却发现里面已经空空如也,连那群活跃的猴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p>
猴子们的粮食储存地被外来者刘洪山意外闯入,或许是这次惊扰,使得猴群不得不仓皇逃离。</p>
刘家山顿时失望不已,他还想着再来偷一次猴儿酒来着。</p>
不过,瞧着眼前树洞以及,洞窟的山泉水还在。</p>
他便琢磨开了,猴子们也只是往里随便丢一些水果,时间久了便可以发酵成酒。</p>
我这要是也往里面存放一些水果,这岂不是也可以酿造成酒?</p>
想到做到,刘洪山还真付之行动,结果还真让他搞成了。</p>
自此,刘洪山的这片隐秘之地便化作了他的酿酒圣地。</p>
这个秘密,他守口如瓶,无人得知。直到刘元海长大成人,他才将这份深藏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他。</p>
现在刘元海又告诉了刘之野,这么多年来,仅有他们三人知情。</p>
刘之野微微颔首,他本性好酒,大名顶顶的“猴儿酒”,他怎会不知道。</p>
至于猴子们好酒,也早载诸史籍。</p>
东汉学者高诱在《淮南子》的《论篇》“猩猩知往而不知来”句下注释道:“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p>
而唐章怀太子李贤给《后汉书》作注,在《西南夷传》“哀牢出猩猩”句下更引了《南中志》一段颇为传神的故事:</p>
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又喜子,土人织草为,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p>
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p>
人出收之,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便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p>
这个“猩猩病酒记”的故事在唐代及后世被广为传播,也成了白居易、李贺、黄庭坚、陆游等大诗人爱用的诗词典故。</p>
“猴儿酒”此类野酿,实属机缘巧合,真正的猴儿酒价值千金不换。</p>
这“猴儿酒”,是猴子们千亲万苦选择出来的空树,再用来存放百果。</p>
那必是能足够保证百果越冬不烂的树木,这样的树能有几棵?既要空心,还要密封……</p>
真正的猴儿酒,只能保存一季,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酒液就会逐渐渐少,想取猴儿酒,可是难上加难!</p>
而且,猴儿酒在最初发酵的时候最佳,逐渐滴答下的是百果发酵后的精华,不曾腐坏,只是发酵。</p>
但滴落后的酒液就有讲头了,初滴为百果液,聚集称为百果酿,等到没有果汁滴下,收集所有发酵果汁后有酒味,才称得上猴儿酒,或者猴儿酿。</p>
刘之野脑海中灵光乍现,一个想法如流星划过夜空,尚未成熟却已熠熠生辉。</p>
他接着询问道:“三大爷,这树洞藏酒一季,能酿出多少斤甘醇的果子酒呢?”</p>
刘元海轻叹一声,摇了摇头,沉声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这果子酒每年产量有限,仅有十几斤,连我们自己人都不够喝。”</p>
刘之野一听这产量也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成为一项产业,心里也些失望。</p>
“猴儿酒“”之所以难以大规模生产,并非因为原材料的问题。如果问题出在原材料上,那还好解决。</p>
刘家庄如今水果种类繁多,堪称“京城花果园”。</p>
然而,“猴儿酒”的独特酿造工艺和特殊的的酿酒环境才是其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真正原因。</p>
“这要是能解决酿造环境就好了,这样的树洞也太难找了……”刘元海叹了口气道。</p>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p>
刘之野闻言,“着啊,我刚才是钻死胡同了。完全可以用现代工艺,模拟猴儿酒的形成环境嘛!”</p>
其实,京城人早就有喝果子酒的习惯。别的地区,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子酒,伦喝果子酒,上古时期神农采白果酿酒那会儿就有了。</p>
所以,从酒的历史来看,果子酒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p>
甚至比白酒的历史还要早的多,华夏第一缸酒就是由果品酿造的。</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