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子跟宁安吐槽:“他大概是真的想重温一下童年,所以故意讨打。本来这事他知道了以后就光明正大的说出来,一点事没有。一开始他确实不知道,是来到京城以后才知道的。但他偏偏不说,今天还要来这么一出,半遮半掩的,可不就让人觉得他做贼心虚了吗。”</p>
宁安说:“他这大概也是彩衣娱亲的一种,故意逗老爷子和老太太玩呢。我都没听见什么响,老爷子肯定没使劲打。”</p>
小桔子笑道:“那毕竟是亲儿子,哪儿舍得啊。”</p>
打完了人,老爷子心情愉悦,可以坐下来闲聊了。</p>
他问秦正则:“那位宋上将家离学校多远啊?他家孩子每天怎么去上学啊?上将的车和你的配车是一样的吧?我记得只是颜色有区别。”</p>
秦正则在心里叹气,他爹这是惦记上他的车了,想让他派车接送宁安跟和钧上下学呢。</p>
但是这真的不行!</p>
“上将的车是灰色的,中将的是黑色的,都是吉姆车。宋上将家离学校差不多也是10公里多点,他家孩子住校呢,不用考虑上下学的事。”</p>
“住校?”</p>
秦正则说:“老宋原则性特别强,他觉得自己家的条件比学校好多了,孩子要是走读,那就相当于搞特殊,所以坚持让她住了校。”</p>
秦渊知:“……”</p>
庄清许:“……”</p>
啊这!就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p>
这和原则性有什么关系啊?</p>
孩子明明可以每天回家,住得舒适,吃的顺口,和家人见面聊聊学校的事,遇到不开心的还能跟家长说说,宣泄一下情绪,当家长的却非要她在学校里将就着,为什么呢?</p>
庄清许问:“这孩子是他亲生的吧?”</p>
别是捡来的。</p>
秦正则:“……是的,父女俩长得一模一样。”</p>
秦渊知问:“他儿子也是这个待遇吗?”</p>
说不定重男轻女。</p>
秦正则:“……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大学,小女儿上中学,都住校呢。”</p>
庄清许惊讶道:“中学也住校?”</p>
秦正则:“老宋想锻炼一下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p>
秦渊知:“……”</p>
庄清许:“……”</p>
以后老宋这个人就是他们家的禁区,坚决不再提他。省的正则以后用老宋的标准来要求他自己,那倒霉的可就是和钧和安安了。</p>
庄清许说:“你和你妹妹小时候,我和你爹可没有这么要求过你们。现在,你也甭想着这样要求和钧和安安。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才是咱们家的传统。当然了,你和正方俩人主动跑出去找苦吃不算,我和你爹可没让你们去。拦都没拦住!”</p>
秦正则笑道:“您放心,这我肯定不会跟老宋学。我不会占公家便宜,不会损公肥私,不会以权谋私,会做个正直的人。但不会刻意要求孩子们去吃苦。”</p>
他爹娘都是疼爱孩子的,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孩子们的要求通常都会满足,堪称没有底线。他和正方从小过的就是无忧无虑、人人羡慕的生活。</p>
他虽然敬佩老宋,但在这方面,并不是太认同他的做法。在他看来,这就是没有困难硬给孩子们创造困难。</p>
教她们独立自主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p>
他们拼死闹革命为了什么啊?不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让子孙后代都过上好日子吗?</p>
是,到现在为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让那些还没过上好日子的人尽快过上好日子,提高大学的教学和住宿水平,而不是让已经过上好日子的人去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p>
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位神秘播音员持相同观点。</p>
秦渊知和庄清许对视一眼,看来用车这事是绝对没戏的,那和钧和安安上学可怎么办哟?每天蹬三轮车上下学太累了!</p>
第二天一早,老头老太太起了个大早,陪着秦和钧和宁安去学校报到,他们从首都汽车公司出租站叫来了一辆出租车。</p>
宁安和秦和钧不打算住校,所以没带行李,就打算去报个名,看看学校环境,然后再见机行事。</p>
首都汽车公司出租站。50年代北京有七八十辆出租车。</p>
这时候出租车的收费方式是“网格化”收费。即在城市交通地图上画出小方格,每格路段的实际长度为0.8—0.9公里,四格收费1元,超过一格,加收0.25元。从家到学校,一共12公里,花了三块七毛五分钱,和这时候的居民收入和物价比起来,这个价格相当不便宜。</p>
老头老太太又否定了天天叫出租这个选项。一来一回就要七块五,一个月一两次还行,要是天天这么花,他们家也是有困难的,而且过于招摇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