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安行走在书院之中,感受着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望着那敞亮的大街、平整的青石路、高大的门楣以及学宫前威武庄严的两尊麒麟,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欣慰之情。短短两年时间,书院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他边走边感慨道:“真是没想到,大秦书院竟如此日新月异,简直可以说是脱胎换骨。”</p>
今日乃是我书院论道之时,各位同仁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学无止境,书院明义,我们将揭露弊政,百家争鸣,大儒论法。诸位皆可畅所欲言,无需有所顾忌。</p>
素闻书院夫子,日特来向我等阐述他的智慧与见解。只见文儒轩一袭素色长袍,长眉白鬓,气宇轩昂,垂坐于论道台之首,他的面色甚是认真,双眼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
正值大秦推行新律之际,大刀阔斧地革新法制。此情此景之下,有人提出疑问:自古中原列国便以仁政、礼法约束世人,而今大秦重法轻儒,是否可行?此问一出,众人纷纷议论,目光聚焦于文儒轩。</p>
文儒轩轻轻开口,声音犹如洪钟大吕,震撼人心:“当今天下,无论哪一国都不能脱离法治。然法亦需与时俱进。”他顿了一顿,目光深邃地看向提问的学子:“五国皆承自大周,受古圣先贤之礼法熏陶。然而历史潮流不断前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p>
他继续说道:“大秦之所以变法革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古法虽好,但未必适用于今日之世。今日之世,唯有不断革新,开拓进取,才能开启万民智慧,让百姓安居乐业。”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p>
那学子朝着自家老师的方向看了一眼,见其不语,心中有了勇气,对文儒轩的话提出了反驳:“夫子所言世人尊古而贱今,学生不敢苟同。我中原与蛮夷之最大区别,在于我中原有先贤定礼,圣人传道。圣人之学自是适应于天下万民。”</p>
文儒轩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尔乃诡辩矣。今人之变,并非凭空而变,而是站在往圣先贤的基础之上,吸取先贤的精华,弥补当今之不足。变法也好,改革也罢,并非对先贤之礼法的否定。而是站在古圣先贤的肩头,开拓创新,这才是真正的正道。”</p>
他的话语犹如醍醐灌顶,让那学子瞬间哑口无言。周围则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之声。文儒轩的话语不仅解答了疑惑,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与见识。</p>
“学生再问。现今天下纷争不断,各国相互争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请问夫子,天下大势究竟何去何从?”</p>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今天下纷争不断,正是历史发展之常态。自古以来,天下分裂之后,必有英雄崛起,扫荡四方,一统天下。”</p>
“统一是历史大势的必然走向。而为了天下归一,必然少不了兵戈战火。有时,我们需要以短暂的痛苦和牺牲,换取长久的和平与繁荣。这是历史潮流的席卷,非人力所能阻挡。”</p>
听到这里,一直未曾开口的子墨鼓起勇气发问:“请问阁下,在现今的大世之争中,中原地区,哪一方有问鼎天下的潜力?”</p>
“是以兵戈之利为根基?”</p>
“还是凭借疆域之广和人口之众的优势?”</p>
文儒轩微微摇头,语气坚定而温和:“取天下者,疆域、人口、兵马固然重要,但并非根本。真正的关键不在于这些。”</p>
子墨追问道:“为何?像虞国那样,拥有广袤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军队,岂不是天命所归?”</p>
文儒轩摇了摇头:“并非如此。仅仅依靠强权夺取,而不顺应天命、不得民心,是无法长久的。”</p>
说完这些,文儒轩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天下之重,首在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至于兵戈和权谋,那只是手段而已。”</p>
“只有得到民心的人或势力,才能真正得到天下,成为天下的共主。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人或势力,才会得到天下人才的尊重和支持,这样的统治才能长久稳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