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很久的菲尼克斯很快发现了联军正在以骑兵的正常速度奔跑而来,可是很快又发现人数只有三千左右的规模,手下向他请示是否进攻被他否决了。等这支部队走过了隘道之后,几个骑兵又返回到入口,然后后面又上来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部队。这会菲尼克斯有些坐不住了,他明白这是对方应对埋伏而想到的一个非常恶心却很有效的策略,这让菲尼克斯一时难以决断。思索之间,很快这支部队再次穿过了隘道。</p>
“将军,我们还不进攻吗?都跑过去这么多人了。”一旁的副将问道。</p>
菲尼克斯没有回答,思索再三最终下了决断:“这第三支部队快到北面出口的时候让阿尔塔拉马斯出击拦截他们,并且注意防护后方,之前通过的两支骑兵一定会反身攻击的。”</p>
“是。”</p>
菲尼克斯没想到这些主流文化外的蛮族还有这么聪明的人,轻易就破了自己的埋伏,至少让他的计划效果减了80%以上,还要看后面怎么打,不过既然对方有高人,那么他做决策就要非常小心了,绝对不能把对方当傻子想,不然自己就是傻子了。</p>
第三支部队是2000亚美尼亚重骑兵和600贵族铁甲弓骑兵,当阿尔卡拉马斯率领具装甲骑冲出来的时候,立马被惊到了,前方有五百人左右全身人马具甲的重骑兵,每两人为一组,用绳子拖拽着一根两三米长的木头,上面插满了不规则的铁钉,绳索系在马鞍上。每一组中间留出了一些空隙,空隙后面是十来个人一组手持4米长的马槊和骑盾。</p>
槊的威力很大,破甲能力超强。缺点是造价很高,制作也很费时。除了精锐骑兵外,一般只有贵族装配。槊的头锋部与枪矛接近,但槊身很长,达到一肘尺,两侧开刃,槊身多为八面体,有明显的破甲棱,威力无穷,能够迅速地洞穿敌人的铠甲。无论是普通的鱼鳞甲,还是稍好锁子甲,在槊的面前都是不堪一击。</p>
在南北朝时期,马槊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首先劈开成细条,用油反复浸泡1至3个月,目的是防止变形和开裂。阴干之后,再用鱼泡胶,将各个细条粘在一起。实际上马槊的杆体,不是一根木棍,而是由许多细条粘合而成,这是与矛和枪的最大区别。这样做的好处是,冲击力会被分散传递,尽可能减少对手臂的影响,也能一定程度减少重量。</p>
而手持的杆体,一般首选柘木,次之是桑木和柞木,不论选用哪种材质做杆,长度一般是3.5米左右。粘合好的杆身,用麻绳细密缠绕,绳上涂抹生漆,苎麻布包裹,也有用牛皮包裹的。等布干后再漆,再包苎麻布,如此反复。直到用刀砍杆体,能发出金属碰撞的声,并且不裂才为成品。</p>
安装钢制槊锋头,以及铜质杆底,重心要保持在槊尾的前2尺处。以便骑马单手持拿时,槊锋自然保持平衡,不必费力调节高低。所以做成少说一年,甚至更多,而成品率不到5成,造价昂贵。所以在隋唐之时,以马槊为主兵器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或大将之后。</p>
马槊重量相对长矛要轻,也有韧劲。由于槊的形状近似长剑,所以也可以劈砍。实战中借助马的冲力,具有强大的刺力,也可以横扫用于近战格斗,可刺可砸可劈。在远距离的骑兵作战中,要想保证足够的攻击范围,这就需要武器具有足够的长度。如果槊的长度太短,不如敌方的长度,或者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来到马下,那么骑兵落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p>
槊的杆身不仅比枪要长,而且更粗、更硬,这是由槊的使用技法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骑兵在战争中使用槊的时候,最常用到的技法是劈、盖、截、拦,它既能在敌人来袭时进行防守,阻挡敌人的进攻,又能在较远的距离中给敌人致命一击,出其不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