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的天气一天天冷起来。</p>
文坛上对于顾城的悼念很快就告一段落,大家感兴趣的还是“人文精神”大讨论,各种观点争不亦乐乎,前不久在华东师大召开了全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全国各地来了作家、文学评论家、著名编辑约二百多位,讨论这个问题。</p>
声势之浩大,这几年前所未有。</p>
时任《读书》主编沈昌文,也应邀来申城参加讨论会,在《读书》上连续发表6期讨论稿,专门报道这次讨论会内容。</p>
持续的讨论文章在《读书》发表后立刻引起热烈的反应,此次讨论的影响由此被推向了全国并很快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国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日本的报纸也做了报道。</p>
方明华也接到参会邀请,不过他以最近身体不舒服婉拒。</p>
但是,与之同时来自南京《钟山》杂志社的一封邀请函引起他的兴趣。</p>
信中说,准备在十一月中旬在南京召开一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方明华参加。</p>
时任《钟山》杂志社主编赵本夫还亲自打电话给方明华,希望他能参加而且还要邀请他重点发言。</p>
赵本夫本身也是一位作家,写过《刀客和女人》、《混沌世界》、《黑蚂蚁蓝眼睛》等长篇小说,但为后人所熟识的却是他的短篇小说《天下无贼》。</p>
被冯小刚买去版权拍成同名电影,获得巨大反响,当然这篇小说现在还没写出来。</p>
“方主席,你写的那本《钢的琴》我看了,我非常喜欢,不仅仅是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我更在意的小说中人物和故事,强烈反映了当下现实,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希望能参加这次会议,共同探讨现阶段如何进行现实主义创作。”</p>
这个话题不错,总比申城那帮人在一起空谈好的多。</p>
方明华答应了邀请。</p>
11月10日,方明华提着旅行包告别家人踏上前往南京的火车。</p>
列车行驶在江南原野上。</p>
行驶了一天一夜,已经距离南京不远。</p>
虽然现在的位置还是在长江以北,但方明华感觉已经到了江南。</p>
现在是初冬,北方的大地总是灰蒙蒙的,如同天空的颜色,但这里依旧是绿茵茵的,窗外还下着小雨,一片迷离。</p>
烟雨下江南。</p>
虽然描写的是春天,但放在初冬季节照样很合适。</p>
开会的地点在位于鼓楼区的南京饭店,据说酒店始建于三十年代中期年,当时名为国际联欢社,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设计。</p>
方明华从南京站下车直接打的赶到,酒店不高只有三层,古朴典雅,店名是郭沫若的题字。</p>
方明华去会务组报到,住的是标准间,拿着会务组给的房门钥匙上了二楼,发现里面已经有个男人。</p>
“方老师,明华!”男人看他进来,愣了下,立刻笑着招呼。</p>
竟然是余桦。</p>
“余桦,这么巧?没想到你也来开会。”方明华招呼道。</p>
“是啊,我也没想到,我听说这研讨会主要是针对描写当今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我可没写过这样的小说。”余桦说道:“不过嘛,既然给我发来邀请函,我就想来转转。”</p>try{ggauto();} catch(ex){}
“你写的《活着》,最后到八十年代,勉强能算上吧。”方明华说道。</p>
“或许吧,写了快十年的小说,就这本让大家了解。”余桦笑道。</p>
《活着》火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