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惜的是,楚国的将军依旧没有悬念地逃走了。
应该说,楚军的主将已经尽力了,而且除了轻易将北门兵力调到了南门之外,整场战役之中,楚军主将几乎再没有犯什么错误。
甚至可以说,调集北门兵力到南门,也属于受迫性失误。
面对来势汹汹,兵力数倍于己的秦军,是个将军都会想要集中更多的兵力守住蔡水天险,而斥候又已经对蔡水向下五里之内的情况进行了摸排,派出了秦军渡河绕行的可能,这样的情况下,调兵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谁能想到,秦军居然会绕一个天大的圈子,绕过了整个楚国,从韩之国出兵南下,直取新蔡呢?
可以说,楚军主将是一步错,步步错。
至于最后的溃逃,这已经是第三位溃逃的楚国将军了。
虽然这位将军与前两位将军的溃逃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实质上也都是在必败的情况下选择保存自己和自己手里的兵马。
这显然已经不是偶然了。
若是换了秦军,极大的可能,秦将会和他的部队一起力战到最后一刻。这并不是说秦将就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只是受迫于秦法而已。
秦法严苛,若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丧师辱国,若能保全大部分部队那还好说,若是只身逃走,不仅自己要下狱,就连自己身后的家族也要蒙羞并受到牵连。
这点可以参考下打输了阏与之战的秦将胡阳,明明并没有死在赵国,可从阏与之战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甚至连华阳之战的功劳也几乎全部算在了白起的头上。
显然,秦国对于胡伤战败的惩罚并不小。
因此在秦军之中,若是战败已成事实,且主力兵马已经无法逃出生天的情况下,率部死磕,尽可能对敌军造成杀伤,也不失为一种将功折罪的办法。
不管是为了家族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嗣后代,秦将在这样的情况,这都会是最佳的选择。
而这一点,在楚国显然并不是这样的。
究其原因,其实前文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在楚国,实际上楚王与大大小小的贵族共治国家。每个贵族都有他的封地,在封地之内,贵族就是其中的王。.
这跟秦国的军功爵体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
在楚国这样的体系之下,只要自己家的封地不被夺去,家族的基本盘就不会变动。哪怕是丧师辱国,无非是罢免职务,然后下狱,再缴纳罚金也就是了。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
现在如此,在千年前的战国也是如此。只要封地还在,无非是苦一苦百姓罢了。这对于家族的削弱、对于自身一脉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甚至,若是身为一家家主出征在外,他的安全才是关乎家族传承、兴衰的大事。
一旦战殁于外,不仅王上可能会借此机会削减封地,家庭的内部更可能会因为群龙无首而展开互相的倾轧,直到一个新的家主的产生。
而这样一通内外交困的折腾下来,除了「屈、景、昭」这三个顶级的世家,几乎没有几个家族还能再保持原有的实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将领往往在最后关头会选择逃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这次,王龁显然并不需要楚军再去宣扬什么秦军的无敌了,因此,在快速度过蔡水之后的第一时间,王龁便派出了麾下的骑兵队伍,前去追击楚军。
而这支足足三万人的骑兵队伍,直到傍晚时分,才带着无数的楚军人头,缓缓而归。
好在的是,楚军主将见秦军一直紧追不舍,也是果断地壮士断腕,带着他的亲兵和骑兵部队便脱离了大部队,倒是并没有被秦军的骑兵给追上。
至此,秦军伐楚的第一、第二阶段作战算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仅仅两战,通过锐士夺门和声南击北的策略,不仅击溃了楚国近五万大军,更是连续拿下曾城和新蔡两座重镇,成功地打通了通往楚国国都陈都得大门。
为此,秦军只是付出了不到四千人的代价。
虽然楚国的五万大军会有一多半还能再陈都重新集结,但最重要的是,赵国布局已久才换来的时间优势,已经被王龁用近乎天马行空的方式给追了回来。
因为从接到赵国入侵燕国,到攻破新蔡,王龁只用了不到十二天的时间。
这其中一多半的时间,还是王龁赶赴战场的时间。
换言之,王龁用了不到十二天的时间让赵国酝酿了一整年的先手优势化为了乌有。
如今,赵国虽然已经完成了对燕国大部分地区的扫荡,但蓟城依旧屹立在廉颇和田单的面前;而王龁的面前,却也只剩下了一座陈都而已。
可以说,赵国和秦国再度来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真正的拼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