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欧洲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罗马风格的艺术形式和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形式,绘画的内容主要有三类:基督教会、贵族和神话故事。现在,我们去欧洲旅游参观那些著名的教堂,可以看到教堂里有许多有关基督教和《圣经》故事的壁画,特别是在意大利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关于宗教的壁画特别多。
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在教堂里看到大量关于基督教的壁画和艺术作品呢?这和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基督教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我们要从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君士坦丁大帝(306年-337年在位)说起,公元306年7月25日其父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提乌斯在伊博拉库姆(今英国约克)去世。他领导的不列颠军团同日在伊博拉库姆拥护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
公元311年君士坦丁大帝赋予了基督教会一定的权利,对基督徒实行宽容政策。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联合东罗马帝国皇帝李锡尼同时发布了“米兰声明”(又称米兰敕令),宣布罗马帝国境内人们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们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取缔一切针对基督徒的措施。国家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同时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
“米兰声明”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到实施宽容的政策转为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政策。统治者的政治目的是要争取广大的基督徒对罗马帝国的支持。基督教也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变成为被国家承认的宗教,在罗马帝国中拥有了合法地位和权利。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杀死东罗马帝国皇帝李锡尼重新统一罗马帝国。
统一之后,为了增强国力,加强统治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重组政府,把政府的行政事务和军务分开管理;经济上改革币值,抑制通货膨胀,推出“金本位制”的货币“索里都斯”;军事上,重组罗马军队抵御外敌;君士坦丁大帝还进行宗教改革,他于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大力推行基督教,把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信仰视为正统教义。使基督教不仅获得了国教的合法地位,还获得了许多特权。基督教自此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名新罗马也称君士坦丁堡,这就是如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337年在尼科米底亚去世的君士坦丁大帝临终前受洗成为基督徒,他是第一位由信仰罗马教改为基督教的君主。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斗中战死殉国,标志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罗马帝国灭亡。
通过这段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基督教发展的历史。
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和传播,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教会就不得不建设自己的集会场所进行布道和进行礼拜仪式,这样教会就要建设教堂,教堂建好以后如何装饰教堂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
教堂里要不要用雕塑和绘画进行装饰,这个问题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焦点,有人反对用雕塑和绘画装饰教堂,觉得用这样装饰教堂不够严肃影响传道,但西罗马的拉丁教会则大力支持用绘画装饰教堂。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识字率不高,用绘画的形式展现教义可以帮助人们牢记教义,对他们进行教导。绘画能够用简单的画面展现《圣经》里的故事,即使是文盲,也能很好的理解绘画内容。绘画成为表现《圣经》故事和教义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