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修真大工业时代 > 第六四二章 钢铁长城3

第六四二章 钢铁长城3(1 / 2)

雷行风询问,李少龙和慕容飞雪也用疑问的目光看向张浩。

此前蓝星集团和大洋集团最快的、也是最厉害的导轨炮,是建造在大地神龟后背上的‘狙击’型号的导轨炮,口径3厘米,弹丸质量约为2.8吨,静止状态下出口速度可达0.48倍光速。

这样的炮弹,对于金仙来说,都有些勉强了。只是因为大地神龟可以提前加速,以此来增加导轨炮的出口速度,实际应用中还算可以。但也只能说可以。

对于大罗金仙来说,只要有准备,导轨炮的威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过若没有准备另说。

但不管怎么说,面对大罗金仙层面,导轨炮的威力已经有些鸡肋了。只是过去受限于技术等,导轨炮威力短时间很难继续提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雷行风的询问,张浩解释道:“师父,目前我们正在建造的导轨,长度可达六万公里。理论计算,导轨炮的最大出膛速度将达到0.95倍光速。

此外,这一次炮弹的弹丸等,也都做了改变。

过去弹丸其实都不是完全的简并态材料,而是类似于镂空的结构,其余部分填充普通材料。但这一次我们制作出了完全的简并态材料炮弹。

简并态材料的密度,至少也能达到60吨每立方厘米。一颗3厘米的炮弹,体积超过14立方厘米,其质量高达850吨。

另外因为高速下质量膨胀的原因,0.95倍光速下,炮弹的真实质量膨胀约3.2倍,也就是2720吨。

师父,一颗2720吨的炮弹,以0.95倍光速撞击到横截面积3厘米直径的靶点上,瞬间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力?”

雷行风眨眼:虽然自己是‘师父’,但这等科学上的问题,他还是弄不明白。

张浩直接说了起来:“假设攻击妖圣时,妖圣的盔甲和防御厚度为一万公里,那么碰撞的时间、也就是导轨炮释放能量的时间,约为0.035秒。

根据动量公式计算,就是2720吨乘上0.95倍光速,再除以0.035秒。那是一个天文数字。其真实攻击力,完全不弱于普通的准圣神通。

师父,物理法则看上去简单,但发展到极致的物理法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神通。”

说着,张浩看向前方正在改造的‘霸下’,眼神中竟然也有些向往、迷醉,“目前改造的导轨炮有三种口径。

第一种口径,3厘米,弹丸质量850吨,设计出口速度可达0.95倍光速;一次加速需要消耗约94万吨氢氦混合的核燃料。

第二种口径,30厘米,炮弹质量从上千吨到几十万吨不等,设计出口速度最快可达0.88倍光速。这个型号的主要是攻坚战,攻击星球、要塞等。炮弹种类也比较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

第三种口径,5米,炮弹质量最大可达千万吨,设计最快速度速度可达0.56倍光速。这是目前设计的最疯狂的导轨炮技术,目的是针对大型星空巨兽、天妖世界可能的一些超巨型的防御手段等。

而且五米的直径,让炮弹的种类设计的更加充分。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一种依靠导轨炮加速的导弹等。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过去因为技术不够,且导轨炮速度太快、会导致空间不稳定,炮弹内部无法附加储物空间等手段。最终导轨炮的炮弹类型很有限。无外乎轻重上的变化、或者增加可以破碎的霰弹功能。

但现在有了一头十万公里的霸下,在其后背上可以建造六万公里长的导轨炮看,一些疯狂的想法就得以实现了。

导轨炮加速,会爆发出强大的超乎想象的后坐力,加上导轨炮能耗大、且当前也只有冷核聚变的核岛技术,这就需要建造大量的核岛供能。因此目前的技术,还只能‘取巧’——将导轨炮建设在大地神龟背后的甲壳上。

甚至大地神鱼的身体,都难以承受那种疯狂级别的导轨炮的后坐力。别看大地神鱼身上建造的导轨炮速度也能达到0.48倍光速,但炮弹质量却只有大地神龟那里的一半、甚至更低。

如此导轨炮的速度和技术,暂时自然就受到了大地神龟大小的影响。直到这次找到了这个妖圣的坐骑,一头十万公里级别的霸下。

不用说了,在雷行风动手封印了这头巨兽后,张浩就要了过来,开始改造。

果然,有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大洋集团的工程设计人员,竟然在当前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出如此疯狂的导轨炮。

只要地基扎实,导轨炮可以无限叠加下去。其实就是一个另类的、开放式的粒子对撞机嘛,就是这个‘粒子’有点大。而且这个‘粒子’要撞击的目标也有点不同。

导轨炮的技术和精度要求极高,而当前技术又不足以锻造太长的导轨。一次只能加工上千公里。

导轨炮的导轨部分加工十分精细、复杂,要悬浮在虚空中锻造、拉伸,再经过激光打磨后,才能形成片材。随后片材叠加一起,再经过激光打磨、锻造、镀层、检测后,才算成功。锻造过程中,还要预先埋入超导线缆等。

每一截导轨,实际上是上万片材叠加而成。材料要求导磁、束磁;还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等,只有折叠锻打的复合材料才能满足苛刻的要求。

最新小说: 玄天1:古玄动天 修仙小杂役 诡道修仙 长生诡仙 拥有等价天平的我不是妖魔 当西游被截胡后 我在影视世界做交易 洪荒之女娲家的青鸾鸟 朕的妃子都是人才 洪荒之儒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