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二十二章? 董太师和陈老总【第二更!求全订!求月票!】

第二十二章? 董太师和陈老总【第二更!求全订!求月票!】(1 / 2)

刘仁怀具体要用什么手段,他在奏章中没有说。

可一定不会是“以理服人”。

这个方法刘仁怀肯定用过了,但没有用,才逼迫堂堂江南总督发火,要“强硬一点”。

景和帝也是怕刘仁怀心急做出事情,惹得江南不稳,那就糟糕了。

江南现在俨然就是大康朝的命脉,比起之前更加重要。

所以江南一定不能乱,哪怕是有乱的可能都不行。

他在这个时候便想起了柳铭淇。

柳铭淇不是朝廷中人,对于正儿八经的朝务,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但这小子有一肚子的坏水,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还是有很多能考虑的奇谋妙计的。

比如说之前的麸糠粥,虽然让景和帝很难堪,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计谋不但多拯救了至少上千万人,更让朝廷的财政没有崩溃掉,实在是大大的好事儿!

要知道,单纯说去年的蝗灾,倒也算不了什么,可能不用麸糠也能救助天下子民。

关键今年年初的暴雪灾害加在一起,倘若你之前不是用了麸糠粥,而是用的大米和小麦来救人,那么暴雪灾害时,全部人都得抓瞎了!

一来粮食储存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再拿出去就完全没有安全保障了,国家都会震动。

二来当时暴雪封路,即便是调用江南的粮食,也根本无法及时的运送过来,不知道多少人会饿死。

景和帝想起来都在后怕。

正是因为之前听了柳铭淇的,用了麸糠粥,保存了元气,才能应付第二波的灾害啊。

甚至是今年的大洪涝灾害,还能算得上第三波。

如若用了大米加小麦,第二波都撑不过,更别说第三波了。

要真是那样,恐怕此时大康早已经伏尸千里,烽烟四起了!

柳铭淇的歪主意可不仅仅这些。

还有天价度牒,前前后后已经为朝廷增加了上千万两的收入,光今年都有三百多万两。

更有“加爵加恩令”,京城收入高达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江南也有一千万两入账。

这可是犹如沙漠里的甘露,大大的缓解了因为多次灾害而导致的财政窘境啊!

否则这一次户部和内务府贪腐亏空严重,一时半刻你哪里找那么多钱来用?

再加上上一次也是柳铭淇看穿了那些粮食商人的阴谋诡计,带着苗炎去杀鸡儆猴,才解除了京城的粮食荒。

那么现在江南的情况几乎是如出一辙,还有京城也差不多,皇帝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小狗头军师。

……

柳铭淇也在思索。

在皇帝看来,前后两次的情况差不多。

但以柳铭淇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一次相比上一次要麻烦多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商人们非常聪明,他们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事情。

最聪明的就是保证了本地民众的基本饮食用度。

别说是大米和小麦,就是麸糠这些都是敞开卖,价格还不高。

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们最实在了,有吃有喝自然便不会闹腾。

至于说外地的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不起。

连电视画面都没有,看不到我就没办法感同身受。

所以老百姓们并不会认为粮食商人们不大规模卖粮食是可恶的事情。

倘若朝廷硬逼着他们,反而会让老百姓觉得朝廷做得不对。

这就需要有谋略了。

恰好的是,柳铭淇有着五千年的古今中外的经验,所以他能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来。

这便是他超越别人的地方。

很快的,少年便找到了两个法子。

第一个来自于董太师。

当年董太师抛开一切辎重和步兵,急行军抵达洛阳,控制了小皇帝,但是因为人手太少,没办法控制整个洛阳城。

洛阳城里面的势力蠢蠢欲动,眼看着自己就要凉凉,董太师便命令手下们,晚上悄悄出城,第二天早上在大张旗鼓的骑马进来。

这么连续持续了五六天,大家都以为董太师的兵马超过了好几万,顿时都老实了。

然后董太师便顺利的等来了自己的大部队,给了大汉王朝最耻辱的一击。

第二个法子来自于陈老总。

当年解放大上海的时候,十里洋场的资本家可谓是群魔乱舞,到处兴风作浪。

陈老总临危受命,要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上海的金融和商贸秩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同样遇到了粮食商人的惜售不卖,任凭粮食价格涨到多高都不卖。

另一位创建了华润的、专注于经济的陈老,来到上海后调研,查到四百万上海人需要每天三百万斤粮食供应,而因为上海人已经储存了不少粮食,所以实际上每天投入一百万斤便足够。

陈老回去之后,太祖当即命令全国“三顿变两顿”、“三人吃两人的饭”,“勒紧裤腰带节省两顿饭,支援上海”。

一开始就是投的一百万斤,结果上海的那群商人直接扫货,一连几天全部扫光了。

后来陈老总发现这样不对,就慢慢的蓄积力量,等到各地的粮食到齐之后,一口气每天抛出天量的粮食,不间断的供应,要多少有多少。

一群商人怎么可能和一个国家作对?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