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有点吃不准,不过抹上之后,顿感一股清凉,疼痛感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相比徐弱轩、张志恒、杨贵媚这些港台明星依旧住在厦门的五星级宾馆,他嫌跑来跑去麻烦,就直接跟剧组一起挤在漳州老街附近的一家没有星级的宾馆里。
其实他对住并不太讲究,只要干净就行。
今天这场雨中的打戏最后还是拍了四条,瞧尹立那意思,如果不是没有戏服换了,肯定还得再来两条。
在漳州老街的戏份明天还有一场他和张志恒的对手戏。两人打了一架,解释开了,多少有点同病相怜的意思。
所谓不打不相识,然后两个情敌化敌为友,这些是情节都是影视剧中惯用的套路。
可能是因为拍了打戏,脑子还比较兴奋,一时半会睡不着觉,他躺在床上,拿起摆放床头柜上的那部《双驴记》的打印稿翻开起来。
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重要,就比如有部《我是演技派》的网络,其实写的很精彩的,作者也非常用心,可能是一开始人设不太讨喜,主角有些不太符合爽文的套路,以至于个别见习读者发表种种恶评,导致很多读者看了评论之后被带偏了节奏,都没看,就第一印象发生了偏差,使得这的成绩一直不是太好。
贺新同样也是如此,他打一开始就对这部从未听说过的《双驴记》的中篇没放在心上。只不过这次出来的时候行李是女朋友帮着收拾的,她把《双驴记》的打印稿连同《潜伏》和《云水谣》的剧本都放在了一块。
因为《潜伏》的改编难度很高,他一时半会还没腾出空来根据自己印象里关于原版《潜伏》的人物结构和剧情框架做一个梳理,所以暂时先放一放。
而同时他也是抱着催眠的念头,翻了翻《双驴记》,结果一看居然就看进去了。就象《我是演技派》一样,建议新读者不要看评论,第一印象往往很具有欺骗性,还是读一读正版的,肯定会跟此时的贺新一样,找到惊喜。
这本《双驴记》他已经读了三遍了,记得第一次一口气读完的时候,让他毛骨悚然,那天晚上压根就没睡着觉,导致第二天拍摄的时候,难得出现精神萎靡而频频ng。
这是一部描写一个知青和两头驴的故事,主人公马杰和两头驴黑六和黑七的恩怨故事。
用句显得比较有文化一点的话来形容,就是这是一部现实魔幻主义题材的。以驴性描写人性,通过人和驴一场不无传奇色彩的斗争过程,巧妙地挖掘出了特定时代人性世界的的扭曲和畸变的情况。塑造了一个具有人性深度的知青形象和充满人性的驴的特性。
之所以说让人毛骨悚然是因为书里这两头驴是精灵是魔鬼,它们不但能听懂人们的话,而且还能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甚至是睚眦必报。
马杰因为对黑六的一顿鞭打,导致了黑六不能再交配,随之失去了它做为种驴的特殊权利,这头叫黑六在背人中为交通工具骑的时候,它居然认为是奇耻大辱,报复式弄断了村主任的一条腿。
当初看到这里时,贺新的心就不由咯噔一下,黑六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居然选择了z-i'sa。
这是一头驴么?
黑六z-i'sa未遂,最后难逃被宰杀的命运。但马杰对它举刀的时候它居然笑了,脸上皱了皱,眼角出现了一些细碎的鱼尾纹,当驴头掉在地上的时候还是这样,象是挑衅又象在冷笑……
故事到了这里本来就应该结束,但是万万没想到那头叫黑七的驴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更恐怖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黑七对于兄弟的死选择了报复,它先是故意啃断了马棚的柱子引发了大火,差点把马杰烧死。后来又故意把炭灰车倾倒在井里嫁祸给马杰,这时候马杰才看到这头驴也会笑,和黑六一样的笑。
对于马杰对黑七进行了鞭打和烫嘴巴等报复,黑七几次痛下杀手。几次翻车也差点要了马杰的命,就在将要被宰杀的前夜,这头叫黑七的驴居然滚了一身的油,跃过火堆点上火要和马杰同归于尽……
最后被烧成一副白骨还站在雪地里……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马杰当在着黑七的面杀了它的兄弟。
这特么还是驴吗?
在说一个人笨的时候,往往会说:你这头蠢驴!驴一向是笨的蠢的代名词,可在书里却成了精灵成了魔鬼,有着人性恶的一面。
说实话,当一口读完第一遍的时候,贺新就喜欢上了这本。
对于知青这个群体,他一点都不陌生,除了原贺新的老爹就是知青之外,他曾演过的《小裁缝》、《美人草》也都是知青题材,而且这两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也无一例外都是知青出身。使得他对驾驭这种知青角色可谓信手拈来。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现实魔幻主义风格的题材实在是太难得了。用句提升b-i'的话来形容,就是跟现在满大街都是盗版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世界文学大师的马尔克斯的作品都是一个风格的。
难怪小豆丁会如此热心,甚至第一时间就把这部的影视版权给拿了下来。这里贺新不得不为小豆丁点了赞。
之后他又通过电话跟小豆丁就《双驴记》改编情况进行了一番了解。
但是得到的消息却挺失望的,原来她一开始想请娜姐担任编剧,虽说娜姐也很喜欢这部,但客观情况就是人家身怀六甲,预产期都还不到一个月,而且即使生产了,还得坐月子、哺乳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腾出空来。
后来她又想找岳晓军,但小军眼下还在拍《石头》,同时贺新并不认可岳晓军能够作为编剧驾驭得了这种题材。
就象《小裁缝》、《美人草》那种,编剧必须要有知青的生活。
他一开始还想请的原作者来担任编剧,毕竟人家作为原著作者曾经也是知青出身,对于所描写的时代和地理背景,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只是没想到这位名气不大的天津作协的专业作家还挺有性格,竟然婉言谢绝了。回复回来的理由有两条:第一,和影视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两个女人,当他真正的深爱上这一个自然就会排斥另一个,他不是一个泛爱主义者。
第二,当他在这部的结尾敲出最后一个句号时,关于这个作品所要说的话也就全说完了。他认为就自己的功力和能力而言,已经完美,如果让他再用其他形式将这个故事讲述一遍,他承认已经无能为力了。
听到这个答复,不由让贺新对这位叫汪松的作家肃然起敬。因为他的谢绝等于是主动放弃了很大一块的经济利益。
而这恰恰说明他对这部作品是真爱,同时贺新也明白,汪松这是在委婉的告诉他们,希望能够把这部作品改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