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购买本地的大房企开发的“楼盘”,均价在1万块左右。对贪图大户型的“周教练”来说,这个房价也实在有点高。
购买160平方,起码得准备160万。还不包括缴纳各种“税费”呢。全部搞清楚那些,又得大大十几万。
另外,装修的费用还没着落。
“周教练”夫妻考虑了一笔全面的账,确实压力太大。
他希望可以选择更便宜的“楼盘”。
有没有这样的“楼盘”呢?当然还是有的。
同样属于本地“房企”开发的楼盘,这本地的“房企”,也分大和小的。
本地大房企比起全.国知名的大房企,也就是名气不及对方,“绿化”不及对方。但骨子里,本地大房企开发的“楼盘”,质量还是杠杠的。
还有一种本地的“小房企”,也有开发一些小楼盘。
这些本地的“小房企”,俗称“土炮”。它们本来就不是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而是因为历史缘故,手里握有少量的地块,看到房地产这一行赚钱了,才匆匆忙忙的注册成立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注册公司的目的,就为了开发手头有的那点地块。
一般而言,这些新注册的本地“土炮”,所开发的地块,无非也就是10亩8亩而已。
对私人而言,有10亩地建个带庭院的“豪华别墅”,也不在少数。比起动辄开发数百亩地块的大房企,这种只开发10余亩地的“土炮”,根本就不得.台.面。
但仍然有新注册的本地“土炮”,对于开发这种小楼盘,乐此不疲。
10亩地占地尽管不大,但也够建两栋20层左右的电梯高层了。搞好以后,也能有200套左右房源。按照现在的房价,近百万一套房子,200套房子可以套现2亿左右。
而建那2栋高层商品房的成本,可以控制在8000万以内。再加以前拿地便宜,10亩地只花了1千多万。所以这样的一个小楼盘,就能净赚1亿以。
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为何那么多“土炮”,热衷于开发楼盘。
“周教练”夫妻开始“考查”的,就是述的那些本地小房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它们便宜。
这些本地小房企的电梯小楼盘,比起本地大房企开发的“楼盘”,又要卖便宜2千块左右。这对于一些手头积蓄有限的家庭,每平便宜2千元,购买一套房就能便宜20万左右。这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
“房子”这东东,毕竟不像其它什么奢侈商品,打了“品牌”的标签,就可以价格“虚高”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这本地“土炮”盖的房子,顶多也就是比大品牌房企的“房子”,便宜几分之一这样吧。
这便宜“几分之一”的原因? 还不是因为它“名气小”的缘故。主因在于,本地小房企开发的小楼盘? 信誉没那么保证,搞不好建着建着,“土炮”开发的小楼盘,就变成了“烂尾楼”。
购买的业主? 需要承担颇高的风险啊。因此才“压低”了小楼盘的价格。
如果是购买大房企开发的楼盘,根本就不必担忧会变成“烂尾楼”? 这点实力对方是肯定不缺的。比如像本地的那个“大房企”? 还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建房。建筑工人“三班倒”的赶进度……因此不止一次被住在附近的居民告状。告它们“夜晚施工”? 噪音扰人。
本地这个“大房企”? 比许多全国知名的“大房企”? 更赶时间? 赶进度。
“周教练”会不知道“本地土炮”的诸多问题吗?但他仍然选择“考查”本地小房企开发的楼盘? 就因为它便宜。
如果是购买8000块左右每平米的小楼盘,购买160平方? 也就是花费124万。这虽然比“赔偿款”多出一些,但已经在“周教练”夫妻的承受范围内了。补这10万8万的“差价”? 并不算如何的为难。
再说了,那些本地“土炮”开发的小楼盘? 往往都是连“地基”都没打好,就开始积极的“预售”了。这种售卖“期房”的现象? 比比皆是!
但正规的“预售”,那是必须办妥“预售许可证”的。而办“预售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筑的高度达到了“设计”高度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左右。
具体到“层数”,一般建到第7层左右,可以帮你办妥“预售许可证”。
但许多本地的“土炮”房企,根本就不管你这一套,手里有地皮,想要开发楼盘了。刚向相关部门报建,它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找一大票的“兼职”,各处打广告,开始了“预售”了。
它们打的主意,其实就是想着靠“预售”,多收拢一些资金。直接拿未来收益,未来的钱,来建楼盘。
有点“空手套白狼”的味道。
但抵不住“预售的期房”,又比现房便宜600到1000块左右(看你怎么谈,怎么杀价了)。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吸引力又增大了。
毕竟,那些大房企,百分之八十以,其实也是在卖“期房”。但大房企出售的“期房”,无论中间有多少波折,哪怕一度资金紧张,甚至是断裂了,大房企还可以从自己手头拥有的其它资产中,调拔资金过来。总之,不愁会真正出现“烂尾楼”的事件。
而小房企也出售“期房”,那信誉度比起大房企,那就大大打折扣了。甚至可以负责任的说,小房企开发的“期房”,烂尾率有可能高达四、五成啊。
有将近一半的可能,自己购买的“小房企期房”,会变成“烂尾楼”,这样的机率,何其可怕。
但架不住这些小房企“期房”卖得便宜,还是挺多小市民会挑选它的房子。
毕竟,小房企开发的小楼盘,才200套左右。过往就算有人入了“坑”,但不过是少数人而已。大部分的市民都没试过,所以在这方面的“警惕心”,其实并不强。
如果是自己试过,或者身边有亲戚朋友挨小房企“坑过”,估计就打死也不会购买这种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