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明 > 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杂牌军

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杂牌军(1 / 2)

:感谢书友“天地任我行”投的月票。

吴争在镇江城中,又临时征召了数千青壮。

分发刀剑,让三百随扈充为骨干各领一部。

这就有了一支近万人的大军。

打仗,从某个方面来说,其实很简单。

有人就行。

如果有武器,那就是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要是再有个足以服众的指挥者,那就有了打胜仗的基础。

其实吴争不象沈致远,对兵法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沈致远熟读兵法,认为兵法之精华在于“计”,所谓“兵者,诡道也”。

在与吴争交谈时,沈致远对此句的理解是,用兵之道在于计谋,只要计谋用得好,以少胜多就完全不是问题。

可吴争却不这么理解,他也读过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虽说没有沈致远那么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可吴争自认是理解孙子兵法,所说精髓在于一个“势”字。

将“兵者,诡道也”与“势”联系,以吴争的理解就是,用兵之道,在于判定局势,让人捉摸不透,这样理解,就能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相呼应。

而对孙子兵法开篇的《始计篇》中“计”的理解是,这个“计”字,说的不是计谋,而是计算和统筹,简单地说,就是算钱粮、兵器及综合实力。

这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对应上了。

同时,《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一开始孙武就罗列了一个计算的账本。孙武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这就是计算,打仗很贵,很费钱,要反复算账,要不然很容易失败。需要务实,一场战斗划算不划算,都要先罗列清楚,出十万兵马,打赢了,最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划算;或者出十万兵马,打到一半没粮草了更不划算。

吴争一直积蓄实力,不立即北伐,也是这个道理。

打有准备之仗,要么不战,战就必胜。

譬如诸葛亮北伐,就经常打到一半没粮了,只有撤军,这是极其不划算的。

倒不是说诸葛亮不会算账,诸葛亮自然是很会算,只是他算的不只是军事帐,还有一笔政治账在里面,诸葛亮需要北伐,他要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就算亏点钱粮,这个目的达成了,仗也值得打。

所以,吴争很崇尚后世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就是一坨屎”。

这也与孙武在兵法中所说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对应得上。

意思是说真正会打仗的人,其实不需要智谋,也不需要勇武,在战争还没开启的时候,就把账算得清楚,然后直接碾压过去就行了。

这在后世曾国藩身上得到很好的验证,曾国藩是个“蠢人”,虽说他的勤,补了拙,但世人都知道,曾国藩从小到大没有什么天赋,无论是军事还是正治。

曾国藩曾经说过,“结硬寨,打呆仗”,意思就是,我不用阴谋诡计,只要通过计算、统筹,清楚局势,然后慢慢和你打。

这其实就是伟人“论持久战”的精髓,不求速战速决,只求稳扎稳打,打不赢你,那就拖死你。

此时,吴争有人、有武器、有大义、有官位、有指挥能力和足够的基层军官。

于是,这么一支由随扈、府兵、京军、百姓组成的“杂牌军”,悍然向高资镇方向挺进。

高资镇距离龙潭仅数十里之遥,那儿有两倍于吴争之敌。

可吴争计算过,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加上挟江北大胜之势,这仗,一定赢!

……。

六月十一,午时。

钟山方向二万京军,向龙潭方向发起了总攻。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