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海提高嗓门:“什么话?你和施主任是朋友,不是更好说话?起来起来,快点快点!”
其实,赵成海见到施主任,总有些局促。带上儿子,那就不一样了。
翠红也在房门外说道:“三千块钱,你爹一个人去拿,我也不放心。而且,你同学的自行车还在家里,你要给人家送去吧?”
振华这才想起自行车的事,只好起床洗漱。
早饭后,振华推着自行车,和老爹一起赶向河东镇。
出村口走了十分钟,到了大姚庄的村前。
大姚庄的姚老夫子,也拄着拐棍赶集,刚刚从家里出来,上了土马路。
“老夫子早啊,赶集吗?”赵成海急忙大声打招呼,一边掏出了香烟。
“哦,成海啊,你也带着儿子赶集?”姚老夫子接过香烟,上下打量着赵振华,微微点头。
赵振华也点头打招呼:“姚夫子好。”
姚老夫子年近七十,旧社会长大的,读过私塾,还教过私塾,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为人正派中和,是附近为数不多的老夫子之一,地方上很受尊敬。
“好好好。”姚老夫子点头回礼,抬脚向前走,又说道:“那就一起走吧,也顺便说说话。”
赵成海满脸堆笑,大声说道:“老夫子,我正有事求你哩。准备过了年盖房子,请你老人家给我算算,什么日子开工,什么日子架梁才好啊?”
老先生年纪大了,稍微有点耳背,跟他说话必须大声。
老夫子一笑:“好,这事容易,等我赶集回来,给你推算推算,找一个黄道吉日。”
赵成海连声道谢。
老夫子却看了赵振华一眼,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小华子,是不是?”
赵振华点头一笑:“我叫赵振华,振兴的振,中华的华……”
“嗯,振华,振兴中华……这名字不错。”老夫子理了理胡子,又问道:“你从学校下来了,平时在家里,还看书吧?”
振华有些脸红,讪笑道:“现在回家种田,已经……不看书了。”
老夫子皱眉:“一个字都不看了吗?”
振华无奈,只好应付道:“有时候也看看……”
赵成海大声说道:“他在家里,看的是闲书!”
“看的圣贤书?”老夫子耳背,听错了一个字,满心欢喜地看着振华,说道:
“那好啊,能看圣贤书就好!古人云,读书好耕田好学好就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读书人,就要读一辈子的书。”
振华哭笑不得,讪笑道:“姚夫子说的对。不过,我现在不是读书人了,是……种田的人。”
老夫子忽然站住了脚步,看着振华说道:
“振华你这话说的不对。种田人,就不要读书了?诸葛亮有云,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古人白天耕种,晚上读书,晴天耕种,雨天读书。既耕且读,耕读不废,以耕养读,以读馈耕……”
振华只觉得头大如斗,急忙说道:“姚夫子说得对,说得对,我以后一定多读书,我、我……先骑车走了,去镇上还有些事。”
说着,赵振华一偏腿上了自行车,飞驰而去。
姚老夫子拿诸葛亮做比方,让振华受宠若惊羞惭满面。可是,自己连个臭皮匠都不如,拿什么比人家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