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夏州的冬天异常寒冷。
契丹、党项等部族在苦寒地方呆惯了,对这种寒冷丝毫不以为意,不过对于汉人来说,这种寒冷就有些抵挡不住了。
与契丹人一样,李晟基大营里也都是帐篷,帐篷的制式与契丹人大体相同,不过仔细看时,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佑**、保**帐篷的顶部都突出来一根铁皮管,铁皮管径直向上伸出约一尺高,然后又横向伸出半尺,形成了一个“『”字形。
帐篷里面的中央,则是一个铁皮炉子,炉子外侧是一圈铁皮,内侧是一圈用耐火泥、水泥混合抹成的灶壁,中间是空的。
炉子附近一大堆黑乎乎圆柱状的东西。
蜂窝煤、煤炉,正是李晟基在云州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发出来的“划时代”的产品。
蜂窝煤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在后世,李晟基以前在农村老家就自己动手做过,用无烟煤、秸秆粉、泥土、石灰,以及少量的木炭粉、黑火药(点火层),再加上铁制的模具,就可方便地制出后唐版的蜂窝煤了。
与后世相比,其点火性、易燃性、无烟性、无味性自然相差较多,不过在当世也算一件了不得的东西了。
其实里面最关键的东西则是那根用铁皮卷成的烟囱,高温的烟尘通过烟囱时加热了铁皮,形成了一个大号的“暖气管”,使得帐篷里面的温度比外面高出许多。
与佑**相比,契丹人就只能用木材、干燥的牛羊马匹粪便取暖了,这也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大多数士卒只能干挨着。
天气再冷,也比漠北好一些,契丹人的例常巡逻并没有松懈。
今天恰好轮到奚部的骑兵巡逻,异乎寻常的是,今天奚部骑兵似乎特别卖力,最远竟然巡逻到了李承基南大营附近。
契丹、鞑靼部族的骑兵习惯在羊皮帽子上插一根羽毛,而奚部的士卒却很少这样,所以奚部的骑兵一出来,李承基大营周围巡逻的骑兵就认出来了。
离自己大营这么近,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天巡逻的契必信的忠勇旅立即出动驱赶,一番“混战”之后,奚部骑兵“落荒而逃”。
没有人注意到,奚部骑兵逃回来时竟多出了几个人。
无定河西南十多里处,乙室斤大营。
杨世荣的帐篷在大营的最西面,他的五千部族骑兵紧紧围绕着他的帐篷。
与佑**帐篷的温暖、干净相比,杨世荣的大帐就糟糕多了。
大帐里烧得是马粪,虽然也有简单的排烟措施,但与佑**那样利用管道来排烟的效果比起来就差远了。
浓烟、臭味,就是这个时代草原部族冬天帐篷里的特色。
马粪火堆周围,盘腿坐着三个人。
一个是典型草原胡人打扮,约莫四十多岁,脸色蜡黄,高瘦,与契丹人不同的是,此人颌下留了一把长须,长须黄白夹杂,配上那张黄脸,令人望而生畏。
杨世荣,妫州奚部的首领。
一个面目与杨世荣有几分相似,二十多岁,不过比杨世荣健壮得多,须发也是黑色的。
杨继荣,杨世荣的大儿子,现在这支五千人的奚部骑兵的实际首领。
另一个也是一副草原胡人的打扮,不过服饰整洁,一看就是刚换上去的。
李继基!
有了安重荣、刘景岩两路大军的加入,现在围歼乙室斤部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继基今天是来跟杨世荣谈条件的。
“杨大人,乙室斤现在三路被围,覆灭就在顷刻,请尽快下定决心”,李继基看了一眼正正襟危坐的杨世荣一眼,暗忖这家伙也不简单,一直到安重荣、刘景岩两路大军围上来时才派人与己方联络。
“能否告知此战之后贵部的打算”,杨世荣倏地睁开了那双浑黄的三角眼。
李继基却不作答,“不知贵部有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