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请教专家于娟
一
兰花睡过那么多男人,还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尴尬,被人当面堵住。《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她也觉得不好意思再和文静天天见面,幸好文静走了。不仅是兰花,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志红只好把文静那一
摊子接了过来。
最感到轻松的是志刚。他倒不全是为了和谁上床方便,关键是觉得身后一双盯着自己的眼睛没有了。无论他做不做坏事,身后这双眼睛总让他如芒刺在背,整日都过不安宁。文静
现在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家里,只是不到公司来了,如有外地演出,还会出差几天,这已经让志刚如释重负。
其实文静最近两次出差,志刚都没有趁机找女人,而是老老实实地下班就回家。他觉得既然结婚了,老是和文静闹别扭没意思,还是尽量尊重文静,照顾到她的感受。他也并非性
欲强到非得在外面和女人**,只是多年的习惯而已,过去没有人约束,现在每次与文静冲突,他事后想想都不值。他睡过的女人记不清了,但是除了井儿,没有一个是有爱情的
,最多只能算是喜欢。那些女人他随时可以放下,换另外一个女人而毫无压力,反过来人家对他也是一样。即便是和文静也不算有爱情,只是和她更能谈得来而已。
志刚最近也没有心思找女人,他还有一个烦心事就是写EMBA毕业论文。他选的论文题目是《如何把握企业紧缩的时机》,却发现这个题目太大,也较为前卫,凭这一年学习EMBA获
得的知识包括自己的积累,无法完成这个选题。想换一个选题吧,又觉得舍不得。这是他有亲身经历而且教训深刻所得来的结论,指导老师也认为选题非常好,如果能写好,会是
一篇优秀的论文,完全可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玉琴说她有一个熟人,是国内最早提出企业紧缩观点的专家,可以请来指导志刚,但可能会有些条件,比如收费。志刚说:“收费没问题,也是应该的。知识也是生产力嘛。”
“她叫于娟,是个女的,而且是大美女,”玉琴警告志刚说,“不过,你不能对她有邪念。她的婚姻很美满,丈夫比你优秀太多了,你不会有机会的。”
“放心。”志刚说,“我现在也是有家庭的人了,怎么会做那种事。”
志刚和于娟约好在上岛咖啡里见面。于娟长得挺好看,却算不上玉琴所说的大美女,没有**的感觉,更没有耀眼的神采。志刚想,女人评价女人总是喜欢夸大其辞,真是一种奇
怪的心理。于娟让志刚第一眼就欣赏的不是她的长相,而是她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自然真实、从容淡定。似水却不是大江大河,而是村外绕过的一条宁静的小河;如山更不是
峻岭怪石,只是大山脚下一座生长着小树林、覆盖着青草和灌木的平缓的山包。志刚在他有限的词汇库里有幸找到了一句最合适的评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你好。我叫于娟。”于娟向志刚伸出一只白皙的小手。
“你好。我叫冯志刚。”志刚握住她的手,柔若无骨。
他们交换名片,志刚见她的名片上是“东山大学副教授、新徽商研究院副院长”,看看她,又看看名片。于娟问:“有什么不对吗?”
“是有点不对。”志刚说,“玉琴说你是企业紧缩理论专家,我还以为你有50岁了呢,没想到这么年轻。”
“现在不仅专家年轻化,企业家也年轻化了,我应该比你大些吧。”
“我属猪。你属什么?”
“我也属猪。”
“你也属猪?难道你和我一样大?”
“怎么,你还妄想比我大一轮吗?”
“那我们比月份。”
“比月份你得喊我姐。”
“你几月?”
“农历正月,阳历2月。”
志刚挠挠头,不情愿地叫一声:“姐。”
“唉!”于娟开心地拉长声调答应一声。
志刚觉得和于娟在一起很轻松。他指着名片上的“新徽商研究院”问:“你也是安徽人?”
“是啊。咱们是老乡。”
“这个新徽商研究院是干什么的?”
“这是个民间研究机构。‘新徽商’是针对传统徽商而言的,也是我的又一个研究方向。”
“我也算是新徽商吗?”
“当然算。”
“那像我这样的人有什么好研究的。”
“300年前的传统徽商,很多人一定和你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正因如此,当时号称‘儒商’而盛极一时的徽商,尽管其中不乏文人,却因为没有人记录和研究,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资料了,你说这有多遗憾。同样,如果几百年后的学者再来看今天的徽商,我们就不应该叫他们再有这种遗憾了。”
志刚说:“有机会再聆听你对新徽商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言归正传,向你请教我的毕业论文。”
志刚把他写的论文提纲和一部分草稿给于娟看,于娟翻了一会,说:“看你的题目,应该需要大量的案例,所以我觉得你下面的工作要到很多企业里去调研,以搜集案例。”
“我从来没有做过调研,还要你来帮我。”
“我可以和你一起做调研,这对我做其他课题也有帮助。”
“那太好了。于教授,你这样帮我,你看报酬怎么算?”
“你认为应该怎么算?”于娟微笑着看着志刚。
“我不了解你们的行情,但收费是应该的,该收多少就是多少。你说吧。”
“我不收你的费。我对你这个题目感兴趣。”
“你是什么意思?想把我这篇论文据为己有吗?”
“有点这个意思。我帮你完成论文,等你通过后,我拿到国内顶尖的企业管理专业杂志
上发表,不过要署我们俩的名字。你看怎么样?”
“没问题。我只要能毕业,哪怕发表时署你一个人名字都行。”
“那可不行。署两个名字是合作,署我一个人的名字就是窃取了。”
二
于娟帮志刚选择第的一个调研企业是长剑机械有限公司。志刚开车到于娟家接上她一起去长剑公司。于娟简单向志刚介绍了这家国企的情况。数年前,长剑公司产品众多,在全国
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当时周凯是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几次向董事会提出缩减计划。周凯认为公司尽管好几个产品都算是拳头产品,但铺得太开,无论是
技术还是资金都捏不成拳头,所以形成了拳头产品成不了拳头的怪现象。周凯建议,把四五个成熟产品剥离掉至少三个,或者卖专利或者连技术带设备整体出售,留下一至两个产
品,形成真正的拳头,才会在随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周凯当时敏锐地预判出中国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趋势。然而,董事会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此后仅过了一年不到,形势
突变,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公司的四五个拳头产品变成了四五个包袱。此时回头想如果按照周凯建议的提前剥离,只留下一两个产品,要度过金融危机公司还是游刃有余的。周凯
此时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董事会任命他为总经理。虽然已经晚了,但周凯以壮士断臂的气魄,大胆改革整合,硬是救活了这个企业。这个案例对志刚论文题目中“紧缩时机”
的阐述具有重要作用。
志刚没想到这个EMBA班同学还有如此壮举。他又感到奇怪,问道:“你怎么这样了解长剑公司的历史?”
于娟淡淡地笑着说:“当时我就是周凯的秘书,他的报告都是我打出来的。有些地方我还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他润色和优化了呢。”
“那你后来是怎么离开的?”
“后来我考研走了。就在我走了以后,长剑公司开始了有如凤凰涅一般轰轰烈烈的改革壮举。真可惜我没有参与其中。”
周凯从办公桌后面走到门口迎接志刚和于娟,握住志刚的手说:“欢迎指导。”
志刚说:“哪里敢指导你,刚才听于娟说了你的改革壮举,真是痛快。我要好好地学习。”
周凯说:“那都是夸大其词。其实大多数的改革都是被迫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越是壮烈的改革越是被动,只不过是结果好,就被吹得天花乱坠,要是失败了呢?其实失败的概率
更高。”
于娟说:“如果当初周董叫我打出来的那些建议被采用了,就没有后来的壮怀激烈了,但是长剑公司肯定比现在更辉煌。不过这个过程因为平淡而没有人关注,哪里有刚才周董说
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精彩呢。”
“对。”周凯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志刚说:“我打算在这里住几天,把你有价值的东西给挖掘出来。没有意见吧?”
“欢迎。我是只管做而没有总结,你帮我整理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岂不是太好了。小于现在是专家了,要多提意见。”
于娟说:“我希望还给你当秘书。”
周凯哈哈大笑着说:“大专家给我当秘书?那我可用不起,也不敢用了。”
这时志红进来了,她和志刚互相看见对方,都惊奇地问:“你怎么也在这?”
周凯说:“志刚,我可是你的大客户,都是你姐姐到我这里推销的。”
“是吗?”志刚笑道,“向你通报一个信息,我的酱香老酒要涨价了,你赶快多储存一些。”
周凯说:“好啊。不过今天叫志红过来,不是为买你的酒,而是和长剑公司的紧缩战略有关。”
“哦?”志刚觉得奇怪了,“这跟我姐有什么关系?”
“我在A市投的铸造厂,其实是把公司的铸造业务整体剥离出去,让它在市场上自己生存。我是想请志红到A市去参与铸造厂的管理。”
志红说:“我哪里懂得工厂管理,你找错人了。”
“我又没有让你去当厂长总经理。那里缺一个主管行政和财务的副总,你不是学财务的吗,正好能用上嘛。”
“我还没有毕业呢,再说也没有实践经验。”
“主管又不是让你干会计,只要懂就好办,没有经验可以慢慢积累。你们都知道财务的重要性,我是需要一个放心的人来帮我管钱。”